彝乡挺进振兴路 高歌迈步新征程
7月14日至7月22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宜心彝意,共赴新程”发展成就观察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赴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以喜迎二十大为主线,追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年奋斗的百年历程,以祖国大地为课堂,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亲自挖掘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
屏边彝族乡,地处宜宾市屏山县西部,是宜宾市最大的彝族居民聚集地区,彝族人口占屏边彝族乡总人口半数以上,是典型的“汉区彝族”,2021年获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在党的脱贫攻坚发展成就中彰示着独特的川南魅力。
7月14日,实践团队抵达宜宾市屏边彝族乡,与政府干部积极开展工作对接,对后续拟定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交换了意见,同时也从政府的角度了解屏边彝族乡的乡土人情,为后续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彝族乡脱贫的“致富密码”
屏边彝族乡政府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大力打造“富硒茶、食用竹、彝家猪、冷水鱼”四大彝族乡特色产业。当地已建设标准化茶厂2个、细鲢鱼养殖5户、生猪代养厂10个、新发展茶园3000亩、食用竹8000亩。砥砺打造“西部·硒世界”乡村振兴示范点,推进“党建+产业”硒林茶山示范环线,力争树立为全县“党建+产业”种养融合发展的产业示范基地典型。
彝汉同心共谋发展前路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当地民生实况,团队成员前往屏山县青龙村、屏边村和街基村开展入户调研。其间共走访了涵盖一般户、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在内的共计15户家庭,对他们的家庭结构、经济运转、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当地政府针对解决乡民的住房、教育、就业等问题开拓出屏边彝族乡式的特色方案,无论是青龙村的彝家新寨还是屏边村的聚居点,亦或公益性岗位和教育方面的相应补贴等,都是基层干部在攻克“脱贫难”问题的智慧结晶。团队成员表示:“正是通过对当地彝族居民的具体情况调研,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到投身于基层工作与当代青年而言的光辉职责和伟大使命。”
企业助推地方经济跃层
在伟大振兴的道路上,屏山县将纺织产业规划为主导产业,7月20日,团队赴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两家纺织业企业——宜宾恒丰丽雅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润厚特种纤维有限公司进行调研,聚焦屏山县经济开发区,复盘本土企业和小微企业为本地经济产业崛起做出的贡献,剖析当地企业对地方就业岗位提供、特色产业发展等对经济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力量。
教育关怀助力梦想成长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普遍存在普通话推广率较低,安全知识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等现象。7月17日,团队面向彝族乡中小学生组织开展了教育关怀活动,内容囊括了普通话推广、夏季防溺水安全教育和爱国教育宣讲等版块, 团队成员认识到:“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教育关怀活动,我们才更加意识到乡村教育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宝贵性,更加激励我珍惜自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
不忘来时路,共赴新征程
历史的车轮滚动向前,革命的前辈们更是行走的史书。团队在实践期间走访关心慰问当地老党员,聆听他们的的初心和故事。老党员们作为中国共产党壮阔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开拓者,他们之中有人为祖国的核事业贡献过自己的青春力量,有人率先扛起锄头奋起推广包产到户,有人主动地退居二线,只为给青年干部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舞台,有人举着放大镜日日捧读有关新时代思想的政治纲领……拜访过程中,老党员们对青年人寄语:“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给予你们更丰富的资源,定能助推你们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一展宏图!”
团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踏足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走进大山,走近乡民,了解民情及乡村文化,切实体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中的伟大成就;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青年一代的热忱,拓展“汉区彝族”乡村发展新思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赓续攻坚克难精神,培育文明和谐乡风,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宜心彝意,共赴新程”发展成就观察团将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蒋金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6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