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川流不息千万年,流淌着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为探寻黄河非遗文化传承现状,传承黄河文化精神,今年暑假我们组建了“探寻黄河非遗,“豫”见特色文创”实践队。根据当地文化发展现状,实践队员计划前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的开封博物馆进行实践学习,进一步探寻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开封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述下,实践队员了解到开封博物馆独具特色,形似宫殿。其外观设计依据宋朝建筑风格,四周以较低的建筑簇拥中央高耸的殿阁,象征“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的建筑形式,四周以水环绕,象征护城河,外立面通过倾斜、错缝、前后凹凸的处理,隐喻开封“城摞城”奇观,与开封古城墙形成对话。开封博物馆是目前河南省建成的面积最大的市级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8000多年的历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通过8万件馆藏文物构成的时空隧道,向人们一一展示八朝古都的厚重与华彩。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来到了6号展厅,了解开封近现代生活史。通过阅读文物展板,成员们了解到开封汴绣源于“宋绣”,早在北宋就已驰名全国,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汴绣题材多样,有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等。目前,开封汴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素花,已年逾古稀,技艺精甚,绣品丰富。来到10号展厅,我们步入古色古香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展,一系列喜庆艳丽的年画就映入眼帘。厚重的颜色、夸张的对比、精美的印制,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年画出均自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大师。版画萌芽于汉代,民间已有在门上画虎或者是神荼、郁垒来驱邪避凶的习俗。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多次称赞朱仙镇木版年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中原木刻年画的独有特色”,十分精准地总结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精髓。年画的题材和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就像一本民俗百科,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此次实践,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一幅幅精美的汴绣作品、或是独具特色的木版年画,还有其中蕴含的炎黄历史文化,开封人的精神、性格以及情怀。传承黄河非遗文化需要我们追根溯源,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历史,体会这些文化传承背后的故事。对于文化传承,我们要传承的可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还有至今仍“活”在民间的“国宝”——那些美不胜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们肩上的责任。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了汴绣的起源与发展、题材与制作等知识,几代汴绣艺人在继承“宋绣”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创新针法、题材和构图等技艺的故事,使得汴绣技艺日臻完善,成为了中国刺绣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瑰宝珍品。对于木版年画来说,其发展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代。而木板年画技艺传承人郭太运大师早已是90多岁的高龄。
一幅幅汴绣作品、一张张木版年画,它们虽无法张口,却让我们充分领略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向我们传达了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一切的一切让我看到非遗匠人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一线,将蕴含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让我们当代青年学生在参观非遗作品时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领悟那些流传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优秀的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历经磨难,从繁荣到衰落到复兴,任重而道远。身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深入地走入非遗的世界,传递这些非遗文化的声音,讲好黄河故事,更要学会积极思考如何应对这些非遗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以促进文化根脉传承经久不衰,保存这历史光辉,让这份历史宝藏薪火相传。
指导老师:靖金亮
责任编辑:务文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5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