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夏日临时工”三下乡团队16名队员前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针对当地利用石湾陶瓷文化资源获得的优秀成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总结其以特色产业园区形式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创造性转化的优秀案例,为更多同类型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采访园区负责人,深入了解景区
南风古灶景区是以石湾镇特色的陶文化为依托,以古灶这一生产工具为主体而产生的。“夏日临时工”实践团队首先对南风古灶旅游区运营经理张敏进行了专访。
“佛山市政府为发展石湾陶文化,把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一个生产工具里抽取出来,成立了南风古灶园区。后来引进一些民营资金投入,扩大园区面积,对其发展方向也进行了调整。”张敏详细介绍了景区的功能分区,景区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果,以及景区是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对文化产业上的帮扶政策,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的,清晰地展示出南风古灶产业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受疫情影响,旅游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南风古灶景区也面临着旅游团队和学生团队减少来访频率等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张敏表示,产业园可能会侧重于对陶文化历史园区进行不同功能类型的开发,比如陶瓷工业知识的推广,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去了解它里面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一些科学人文知识。
对于南风古灶景区有意将文化遗产推广到国际上,张敏表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实际上,我们的柴烧文化以及特有的石湾陶瓷文化,都是与众不同的。”景区举办了不少国际柴烧和陶艺活动,希望通过这些国际活动推广本土的陶文化,让更多人汇聚这里。此外,张敏还给团队分享了她对行业的建议与展望,希望未来能够立足于南风古灶文化产业区的自身资源优势,大胆改革创新,摸索出一条独属于石湾陶文化产业区的发展道路。
走近非遗,聚焦文化传承与发展
为丰富园区文化资源,南风古灶引入了一批中外文化工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创匠人入驻。目前已有烧窑、拉胚、剪纸、古琴、油纸伞等十几个非遗项目。在调研中,“夏日临时工”团队采访了山公微塑世家第五代传人、从业微塑技艺三十多年的刘大师。石湾微塑,俗称“山公”,始于清代,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中的绝活。面对当今这门技艺的发展现状,刘大师坦言,虽然政府提高了对微塑技艺的关注,但是长期关注微塑的人并不多。同时,微塑的市场也比较小,发展壮大较艰难。其实现在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反而很流行“国潮风”,但是在如何推动石湾山公微塑向现代性转化这一问题上,需要设计领域、策划领域、艺术评论等人士共同参与。
在了解石湾陶文化的同时,“夏日临时工”三下乡团队聚焦景区周围的文化发展问题,走访了公仔街内的商家,调研收集附近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同时,还走访了石湾青年之家和附近学校,采访了景区内的工作人员,更全面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讯员 熊虹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4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