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感悟古法造纸,探寻传统村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个暑期,广东财经大学校级“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记录一夏”前往肇庆市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进行线下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采访调查等方式,进行以白龙扶利村为案例的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村落内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径研究。
邓村以造纸而闻名,因地处四会,所产的纸便叫会纸,白龙扶利村是其中最集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会纸的制作可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会纸以其开张,足数色好而闻名于世,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各地。会纸的制作较简单,一张纸须经过浸、斩、干打、湿打、抄纸、松纸、晒等工序方能完成,步骤与《天工开物》中记录的造纸过程一样,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活化石。
团队前往扶利村,在古法造纸工坊遇到传承人张熀元老先生,作为民间造纸第十三代传人,张老为我们讲述了他从8岁至今的造纸经历。他对古法造纸工艺的坚守包含着感念先人、传承文化的脉脉温情。他70多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造纸第一线,敬业奉献,费心尽力,用灵巧的双手和执着的信念,完整演绎古人造纸场景,力图延续这古老的技艺,传承着古法造纸这一民间工艺。
同时,团队部分成员在张老的指导下体验古法造纸中的抄纸这一步骤,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华夏文明的绚烂与辉煌。抄纸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用巧劲将竹帘压至池底,等待数秒后捞出,用一只手提着帘子的一端,快速将捞上来的纸浆放到抄案上,要仔细不要让水滴落到抄案上,否则会破坏纸型,影响纸的质量。
据张老介绍,会纸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从获得原料竹子到成品会纸,需要经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另一位大叔告诉团队,因为会纸耗时长,获利低,现今从事古法造纸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十余个人了,而且几乎都是中老年人。
之后,团队前往拜访了展馆负责人(前白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伙元先生。在张馆长的带领与解说下,团队参观了村史馆和展览馆。村史馆主要介绍了扶利村村民的数量及其就业状况与当地主要产业、历史溯源、文物遗产等。展览馆则主要介绍了造纸术及邓村造纸的发展历程以及造纸器材的展示。在展览馆的办公室内,团队与张馆长展开交谈。
从张馆长的讲述中得知,古法造纸现在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因为机械造纸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大量造纸厂被关停,只剩十余家造纸作坊,从造纸业获取收益锐减;同时还面临着从业者老龄化,最年轻的从业者也已经40多岁;旅游业带来的收益不多等问题。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提升队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让大家感受到了非遗技艺者严谨严苛的工匠精神;更了解到保护与发展非遗依旧任重道远的现状。青年学子唯有深入实践,才能深切感受社会前进的脉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相信队员们会不忘青年学子责任,主动作为,以青年之力,助非遗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0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