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安庆地处淮水之南,长江之滨,得南北风气之先,受黄梅烟雨炫染,故有此唱。
黄梅戏兴起于清中晚期安庆周边诸乡,初为乡俚之曲,历草台之敷演、花台之嬗变,兼汲民间歌舞之养分,取兄弟剧种之菁华,渐登大雅,遂成绕梁乐章。至新中国成立初,黄梅之树得到雨露滋养,遂有“槐荫”一曲,中华人人尽羨董郎。“七仙”舒袖,神州处处百鸟鸣唱,渐成“黄梅家家雨”,遍地黄梅腔。2006年,黄梅戏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庆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乐器文物屡被发掘于地下,“此地宜城”当为不虚之赞;《孔雀东南飞》乃中国最早长篇叙事诗,对后世戏曲影响颇多;“桐城歌”见之于明人选辑,融入当时诸多声腔之中;《石巢四种》曲曲出色,字字出色,步追《牡丹亭》之后生。
这里流播过“南戏”的余韵,搬演过“传奇”故事,歌吟过“青阳腔”的“滚”唱;这里孕育了“石牌”“枞阳”古调,走出了“徽班”众多名伶,养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这里的“岳西高腔”用古曲清音演绎古老的传说,“文南”曲词迷醉了山野村民,“弹腔”弹唱过中州古韵,“曲子戏”浸润着百姓们的喜忧悲欢。黄梅戏正是在这样肥沃的戏曲文化土壤中孕育。
黄梅戏本为流行一隅的地方小戏,正是由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一代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精心打造出《天仙配》《女驸马》等一大批精品剧目,使黄梅戏得以迅速崛起,进而享誉国内外,从此成为中国知名剧种。2000年,《天仙配》《女驸马》更是名列文化部公布的“20世纪百年戏剧经典”之中。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与徽调、京剧同台演出中,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增强了音乐表现力。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舞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效果、服装、化妆、道具等。在不同时期,根据演出场所和剧目的不同,黄梅戏都有与之对应的舞台美术。
为了促进黄梅戏发展与传承,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做出了不少创新。一方面,博物馆借鉴主题文创的成功经验,开发了不少有趣又贴近民众生活的文创产品;另一方面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积极同全国各地的其他博物馆联系,促进黄梅戏文化相关展品全国巡回展的发展。
黄梅戏文化源远流长,难以用言语道尽其绝妙动人之处,如果你也对黄梅戏感兴趣,不如紧随梅梅的脚步走进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亲身体会黄梅戏的魅力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22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