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精神瑰宝。为弘扬非遗文化,传承非遗之美,切实做好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匠心筑遗调研团”实践队于7月10日前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北十里铺村拜访非遗传承人刘杰,学习面塑技艺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知识。
下午三点,实践队员踏入了刘杰的工作室。工作室虽然不大,但桌子上和架子上摆放了各种各样精美的面塑及刘杰制作面塑的工具。刘杰在了解了队员的来意后,分别简单介绍了他的面塑作品和不同种类的面塑制作方法的不同。在刘杰的讲解下,实践队员对面塑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传统面塑与现代面塑的差别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刘杰向实践队员介绍了面塑的制作过程,科普了传统面塑的相关知识,让实践队员对传统面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队员了解到,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莱芜刘家面塑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经有了百年历史。传承人刘杰向实践队员讲述了刘家面塑的传承历史:莱芜刘家面塑传发源于莱芜西部的凤城街道北十里铺村,目前已经历经了四代人的传承。
刘杰向实践队员介绍了面塑作品《一鼓作气》。当大家询问该作品的背景时,他讲述到,该作品以春秋时期发生于齐国与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为背景,城墙之上还结合以曹刿论战的故事。他拿起来该作品中的部分面塑士兵、将军等,让实践队员仔细观察它们的姿势、形态,并讲解了这些面塑的制作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验面塑技艺的神奇,实践队员亲身体验了面塑的制作。实践队员在准备好面塑所需的各种原料之后,利用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学习并应用了捏、搓、揉、点、挑、刻、画、塑等手法,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面塑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之中,实践队员遇到了原料粘手,不同颜色原料混合等难题。通过制作,实践队员明白了面塑制作的艰难,也体会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走近了非遗文化,明白了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次实践活动更激发了实践队员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实践队员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图为匠心筑遗调研团实践队队员合影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媛 供图
组稿人:张 媛
二 审:董照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4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