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遗初体验,走进达瓦孜
中国青年网喀什8月16日电(通讯员 吴昊 张耀辉)为响应党的号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非遗文化的学习传承中,让更多的人感受非遗魅力,7月1日,塔里木大学在综合楼门前举行2022年“万名师生下基层”暨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体悟非遗之美,助力非遗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
“人间百年无觅处,立马解鞍白水魂”。在阿克苏老街,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老物件,每一件装饰,每一道美食都能深深地吸引每一个人的目光,团队一行人走在阿克苏老街上,夏日凉风习习,吹得人心旷神怡。有老人摇着蒲扇坐在门口乘凉;有小孩拿着玩具跑着闹着,笑声朗朗;有青年成群结对,围坐在桌边,点上几份烧烤、几瓶啤酒,热闹非凡……在夜市里面也观看到了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达瓦孜。 “太惊喜了!没想到在阿克苏老街夜市上能看到这样的表演,以前都是在网上看到的”,一位旅游的小伙子激动的说,他把视频发到朋友圈,不少同学都说一定要来旅游,感受新疆的大美山河和风土人情。
随着“走绳”艺术上的日趋成熟,技巧也有了重大突破。表演时,艺人登上横绳,开始技巧表演,在技巧上,除了表演俯仰身躯,前进后退,舞蹈翻腾之外,又创新了一些更难的动作:在大索上急速地跳绳;蒙眼走过大索;两位艺人绳上对剑格斗,斗剑时还能互换位置,表演者心如止水,步履轻盈,毫无畏惧,能很好的任用那天才般的技艺。人群中不时会爆发出一阵掌声。
达瓦孜表演者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不系任何保险带,在绳索上表演前后走动、盘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脚下踩着碟子行走、飞身跳跃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技艺。在维吾尔族民间乐曲的伴奏下,高空走索演员踏着节拍跳舞歌唱,迅速替换着高难技巧,表演幽默,场面热闹非凡,极富特色。整个表演惊险动人。今天的“达瓦孜”表演通过地面动作到高空走绳和空中吊杠的组合技巧,展现“达瓦孜”的全过程,来自疆内的同学说到:“达瓦孜艺术的表演形式,是新疆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中亚、南亚文化融合的结晶,体现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真的超有观赏性,有机会能看到都是有眼福的人啊!”
图为达瓦孜表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耀辉 摄
主持人面对战队成员的采访说到:“达瓦孜” 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在维吾尔语有悬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2006年,达瓦孜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瓦孜表演是新疆维吾尔族勤劳勇敢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上,我国维吾尔族达瓦孜曾在阿富汗、印度、埃及、莫斯科等地作过表演,为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各民族文化活动的互相交流,达瓦孜不断揉进一些新的内容,顶碗、骑单车、咬花等等,被从地面搬到了大绳上,使达瓦孜锦上添花。
达瓦孜传承人面对小队成员的采访激动地说道。 “我记得有一次演出的时候,台下的观众特别多,我一紧张就从上面摔下来了,有好几次我就想放弃,不想学了。今天在舞台上,面对舞台和观众,我已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小孩子了。我希望今后,继续传承和发扬新疆达瓦孜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新疆”,25年前,新疆“达瓦孜”第六代传人阿迪力·吾守尔成功挑战三峡夔门后,“达瓦孜”技艺逐渐被世人知晓。2006年“达瓦孜”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千年的民间绝技,开始被中国政府保护和支持。每一位达瓦孜表演者心底始终记着阿迪力说过的一句话,每一次失败都更接近成功。
在实践团队对游客做达瓦孜相关调查问卷的时候,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达瓦孜”历来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惊险的表演流传至今。达瓦孜表演是新疆维吾尔族勤劳勇敢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大多数人只是在网络上看到过达瓦孜表演,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少数维吾尔族人知道达瓦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队一边做达瓦孜相关的问卷调查,一边向游客普及介绍达瓦孜表演,让游客们对达瓦孜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引导游客去向身边朋友宣传达瓦孜,真正让达瓦孜走出新疆,吸引更多的人来新疆旅游,落实推动文化润疆、旅游兴疆工作。
项目指导老师王婷婷说,“对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未必是对它们记录记载,关键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演绎,正如对达瓦孜最好的保护未必靠写在史书上,而是靠达瓦孜传承人的演绎。文化瑰宝穿越历史,重现旷古遗音,于文化本身,这是非遗的幸事,于我辈,亦是传承发扬的重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2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