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非遗之美,助力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心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藏,是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塔里木大学“体悟非遗之美,助力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于2022年7月9日至7月15日在喀什市开展了七天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我全程参与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想不管去哪里,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心灵之旅,我们走访喀什的大街小巷,每一步都踏在历史文化的足迹上。而喀什作为南疆众多非遗的发源地,也就是我们调查的主要地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经过这次连续七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使我们大家深受教育和鼓舞。更清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这次社会实践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的价值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此行对于采访的收获。起初关于采访的准备大家都认为是一项很简单的活动,没有对采访的形式以及问题进行更加详细的准备,这导致我们第一批的采访队伍处处碰壁,大多数人们选择拒绝采访,这大大打击了我们采访支队成员的信心。见此状况我将大家叫到一块一起加油打气,将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采访对象的选择,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我认为是能否造就一篇优秀人物采访的关键所在。大家一致商量后决定将各行各业关于胡杨精神、奉献精神的代表性职业的人设为主要采访对象。有了目标后我们便很快找到了第一个采访人物。但是我们很快发现了新的问题—采访稿撰写的问题,我们的采访稿过于客观,缺乏适当的文学性修饰,同时面对不同职业的被采访者我们的采访稿也应该相应地做出改变。发现问题后我们一起商量着适当对采访稿进行了润色以及对于不同被采访者采访稿的丰富。伴随着采访越加顺利,我们采访到了一位让我们都印象深刻的民族乐器非遗传承人。第一次采访的我们不懂得在被采访者提供的信息中掌握新的采访内容,只是按照采访稿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这一位老师面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说出了很多很多关于他自己的见解以及自己的故事,无论我们从哪方面继续提问她总是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使我们的采访进行地非常顺利,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通过对民族乐器非遗传承人艾则孜·吐乎提的采访,实践团了解到民族乐器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手艺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更看见了传承人对民族乐器的坚守与热爱。“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民族乐器,并且能像你们一样参与到非遗的学习、宣传和传承中,让各种民族乐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让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艾则孜·吐乎提表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采访非遗传承人艾则孜·吐乎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昊摄
此次采访经历让我更深入了解到关于采访我们必须做好的准备:采访背景的准备、采访稿的撰写、采访对象的选择、采访策略的选择。在采访中我们也需要提高关于采访信息提取的能力以及多与被采访者进行良性互动,通过互动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同时将自己的疑问抛出将被采访者引入自己的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采访内容。
每个人的心中对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同的了解和认知,对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未必是对它们记录记载,关键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演绎,正如对达瓦孜最好的保护未必靠写在史书上,而是靠达瓦孜传承人的演绎。文化瑰宝穿越历史,重现旷古遗音,于文化本身,这是非遗的幸事,于我辈,亦是传承发扬的重任。此次借助采访让我看到了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精神和态度,让我内心十分激动,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将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结束后与馆内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军刚 摄
(通讯员 吴昊)
实习生:周昊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2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