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为响应乡村振兴号召,肩负身为大学生为家乡茶业生态高质量转型助力的责任担当,近日,河海大学“茶香飘万里,碧水绕丹山”生态茶园建设调研及红区助农宣贯实践团8名“水之子”前往福建省南平市开展茶业生态转型环保调研推普活动。活动通过走访茶企、参观茶园、问卷调研、访谈实录等形式在实地充分了解当地茶业转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性提供“三茶”统筹发展宣传助农方案,并将重点置于茶业数字化技术运用推广这一实践调研主方向上。
为响应习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指示,将生态茶园建设作为切入点,调研团的成员们首先前往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态茶园进行参观学习,在品生态茶、阅生态茶的同时通过访谈提问了解其生态数字化技术运用经验与实际效用等调研内容。燕子窠生态茶园以数字茶山检测系统为核心科技抓手,以大豆油菜套种茶叶的科学模式实现绿色增肥、改良土壤环境并防止虫害的目的,在提高茶叶品质、追求茶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节约人力成本,注重科技投入,回应当下市场需求,追随时代发展趋向。跟随着习总书记的步伐,调研团对于生态茶产业转型发展中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原理和产生效益有了初步认识,对于科技下乡助力生态环保推广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见解。
第二站,调研团紧接着前往位于政和县富美村的莲花山生态茶园进行考察学习。调研团跟随着茶农沿着茶山、深入茶园实地观察了解虫害声光防治系统设备,在茶农的解说下对于此种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的新型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其能够有效降低农药残留,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显著优势也使调研团成员对于该项技术更具兴趣,带动队员与茶农进行进一步的请教交流。在当地茶农热情接待下,成员们分别品尝了当地严格把控生态种植的所制出的政大、福大及小野等不同茶种,了解了富美村“头带帽、腰缠线、脚穿鞋”的因地制宜生态调控政策,并进入茶厂亲身感受体验制茶的工艺流程,对当地的茶业生态发展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
当天下午,调研团队来到位于政和县的中国白茶城,参加了当地一年一度的品茶会,并在品茶会上向政和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仕斌老师求教。陈仕斌老师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政和县如何因茶得名、政和白茶近年来的发展经历以及关于政和白茶走向世界舞台的未来期望,使得同学们感触良多,也深深被家乡的茶文化所震撼。
“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实践的第三站来到了政和县西津浙谭生态茶园套种黄金葡萄柚基地及浙谭生态茶园“智慧茶园”气象示范站,学习如何实现对茶园远程监测监控、智能预警及智控管理。同时同学们还从中了解到当地特色的清风茶俗及1949年西津村群众主动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部队152团顺利过河的红色茶缘。调研团的成员们更加深入地感知了家乡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更加坚定了通过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推动茶产业生态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想法。
在调研团队前期前往三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实地学习积累经验、向政和县白茶非遗传承人进行请教的充分准备基础上,调研团的成员们前往政和县东平镇进行实地助农宣传,以三家南平市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的代表性先进技术为实例,介绍茶业数字化技术运用效益与先进经验。
在当地党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实践团首先拜访了当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南平市茶艺协会工作人员范祖胜先生。范先生以其三十余年的茶行业工作丰富经历,向实践团讲解了政和白茶的深厚历史渊源与茶文化底蕴,介绍了当地茶技术较为匮乏、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以及当前茶企运营缺乏高水平人才的现状。在范先生的专业讲解、细心解答下,实践团对于当下大学生返乡投身家乡建设的现状前景、人才扶持政策有了更深了解,对于当地茶产业发展现状有了更深认识,为调研团环保宣传助农实践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拜访结束后,团队分为两支小分队,一队前往东平镇集镇中心位置进行设点宣传讲解,向来往的小镇居民宣传生态茶园的新型茶科技发展优势,吸引了许多茶农对于先进发展经验的学习热情,为当地缺乏茶科技宣传普及工作提供了帮助。而另一队去往坐落于闽北著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东平镇凤头村,参观当地的中央苏区政和历史展示馆,在讲解员阿姨饱含热情、专业细致的娓娓道来下,小分队成员对于政和红色文化、党史教育学习传承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
三茶统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本次实践调研,团队对于家乡茶产业的生态高质量发展转型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对于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难题以及相关的针对性改善应对路径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挖掘。不仅应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红色文化与茶文化合奏齐鸣、焕发生机,还应重视科技投入转型升级,推广普及先进数字化生态技术,传播示范基地先进经验,相互扶助共同富裕,从而赋予茶产业新的生命力,走出一条具有政和特色的茶产业生态发展高质量提升道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0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