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暑气弥漫,骄阳似火。为“反思非遗困境,探寻传承创新”,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细梳岁月”小队带着探寻梳篦传播新路径的想法,走进青果巷真老卜恒顺梳篦博物馆、常州市梳篦博物馆、白象梳篦店铺,深入调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
初识梳篦 赏非遗产物
梳篦,作为常州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凭借它精湛的技艺、颇为讲究的制作过程享有盛誉。常州梳篦,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2008年,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实地考察之前,小队成员就对广大消费者、亲朋好友们进行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小队了解到,虽然梳篦在常州本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但是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如何薪尽火传、推陈出新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走近梳篦 感工匠精神
活动第一站,小队成员们来到了真老卜恒顺梳篦博物馆并对梳篦店店主进行了采访。从采访中,成员们了解到梳篦多取材于黄杨木等,制作工序有胶、锉、镶、抨等等。店主介绍道:“店里的消费者通常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带上一把美貌与功能齐全的梳篦回家才不枉来‘梳篦之乡’一趟呀!”离开青果巷,小组成员来到常州市梳篦博物馆。小队成员一同欣赏样式丰富、做工精致的梳篦作品,各种各样形状的梳篦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蝴蝶状,鱼状等等,还有很多人像烙画加以修饰,让人不禁感叹其做工之精妙。更有梳篦制作工具模型,还有许多源远流长的梳篦童谣,由此成员们对梳篦的认知更进了一步。
参观后,小组成员走进线下实体店铺“白象梳篦”。一走进店里,成员们不约而同地被梳篦制成的小挂件吸引,店主笑称:“因为‘篦子’谐音‘辟邪’,所以这些小挂件在进店的顾客里有很高的人气,大家都想讨个‘保平安’保平安的好寓意。”
一件件陈列在展柜的梳篦作品激发了小队成员们对梳篦制作过程的兴趣,店主介绍道:“每一把梳篦都是从一个木胚子变来的,并且全靠手工来挫圆,然后进行打磨,才可以制成。最重要的是制作过程中匠人还要学会与四溢的灰尘木屑共处,常人是吃不了那种苦的。精美梳篦的背后是高风险的制作过程,因为机器非常锋利,速度飞快,一不小心就会将手割伤,并且梳篦的大小与制作的难易程度成反比,更加考验了手艺人的技术。” 店主还感叹道,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游客量相比以往下降很多,因而梳篦的销量不景气,大多数的销量源于熟客批量订货,用于节日期间给亲朋好友送礼。“对此困境,我们也有尝试产品创新,但收效甚微,比如“梳篦盲盒”虽紧跟潮流,但创新度不够,自然对大众的吸引力不足,对梳篦的宣传作用较弱。”
发展梳篦 展青年力量
在一番调研后,成员们得知常州梳篦的现状并不喜人,知名度、传承度和创新度仍有待提高。正是梳篦制作工艺之精、水平之高,所以才更难传承下去,关键的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正需要我们年轻人走近梳篦、宣传梳篦,让更多的人了解梳篦、爱上梳篦、传承梳篦。不管是价值千元、收藏意义重大的梳子,还是精致小巧、制成挂饰的篦子,其中永恒的灵魂是工匠精神滋养下的精细工艺。从梳篦密密的齿缝里,从雕刻的高难度花纹里,从栩栩如生的烙画里,我们能窥见一代手工艺人“坐得住冷板凳”的工匠精神,他们用十年如一日的热爱铸就如此精妙的艺术品!
传承不易,创新尤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这次暑期实践活动的初衷。如何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梳篦文化,承梳篦技艺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人需要攻克的课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96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