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化留遗韵,乡村振兴展雄风。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特色非遗传承,2022年8月1日至5日,浙江农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周覃县进行水族文化的探寻与创新。实践团开启了四天的非遗文化水族马尾绣的记忆探寻之旅,近距离感受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深层价值,实践团希望在创新中助力马尾绣品牌模式宣传,帮助马尾绣在新时代焕发更为青春的光彩。
水族马尾绣,以丝线缠裹马尾盘在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再根据轮廓线绣出各种图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的韦应丽从4岁开始,就跟着长辈学习马尾绣,15岁时将流行元素与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绣出多种马尾绣产品。如今,韦应丽带动群众发展“指尖经济”,把社区移民妇女培养成“绣娘”,让搬迁妇女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8月3日,为了能亲自向韦应丽老师了解更多马尾绣产品制作的经历经验,实践团不远万里来到著名的马尾绣小镇参观韦应丽老师的工作室“绣娘之家”,一进入工作室,一幅2米长的绣品映入眼中。
“盛世中国龙 忆百年党恩,感谢中国共产党 我们才有的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绣这个“绣”字,主要是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韦应丽老师向实践团解释道。该幅绣品总长2米,宽1米,整幅作品由红色的底布和黄色花边、字体构成。中间是由一百条龙组成的一个“绣”字,由马尾和56种颜色的丝线绣制而成。
“我画这张图整整用来一个星期,加上“绣”这个字,每天晚上我都加班11点钟12点钟才能完成”。在作品设计之初,因为没有参考的图案或样式,这对韦应丽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凭借自己平时的经验积累和对党的一片赤子之心,完成了这项“工程”。
在“马尾绣”小镇的脱贫之路上,马尾绣产品发挥着领导性作用,镇上先后引进多家公司,将镇上的妇女培训成“绣娘”,采取“合作社+手工艺人”的方式,形成了壮观的马尾绣一条街,通过传统指尖经济,增加了小镇的收入,妇女们的“钱包”通过自身的努力鼓了起来。
8月4日,实践团队来到三都县城内的民族民间藏品管寻找马尾绣的重要传承人宋水仙老师。作为第一个开办三都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40多年来收藏了大量精美珍贵的马尾绣作品,并将马尾绣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国际舞台,为马尾绣工艺的弘扬与传承注入了活力。
在最初开始收藏马尾绣的过程中,宋水仙老师就被马尾绣深深地吸引,虽然它不同于市面上新颖的刺绣工艺,但是她仍在古老的马尾绣中感受到灵魂的宝贵。“所以我就想,马尾绣平时也会在重大的节日中穿戴,那么在姑娘出嫁时是不是也可以穿上马尾绣?”于是第一件马尾绣就穿在了宋水仙老师的身上,宋水仙老师成为了马尾绣的创始人。 在宋老师的努力发扬下,当地政府每年也举办关于马尾绣的培训课程,每年的培训中都可见宋老师的身影,马尾绣工艺成功带动了三都妇女自身经济的提高,现如今马尾绣工艺品已经成功卖到了包括美英所在的诸多西方国家,对外展示出精巧的技艺。
但宋水仙老师也向实践团透露到,即使现在她的马尾绣藏品馆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团队,也曾经涉足过电商平台的直播售卖。但日复一日的马尾绣直播内容无法与现代年轻人市场接轨,缺乏新颖的亮点,陷入枯燥直播的境地,最终直播方式被迫放弃。
这就揭露出马尾绣发展中最阻碍前行的障碍点,无法满足年轻人对时尚新颖的追求。害怕失传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到学习的队伍成为宋水仙老师目前最担心的问题。
对于这个难题,宋水仙老师希望能够通过马尾绣进入高校选修课来吸引住年轻人的目光,为马尾绣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在与宋老师的交谈中,她也明确表示:要把马尾绣与当代数字化网络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弘扬马尾绣,促进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韦应丽老师还是宋水仙老师,他们都不是马尾绣传统工艺品发展中的个案,近年来,贵州通过“锦绣计划”、传统手工艺技艺培训出大量手艺人,并通过非遗展览等宣传活动,一步步将贵州传统手工艺向外推广,打响品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92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