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当崔颢的古文和江汉关教堂的钟声开始协奏与交响,我便知道知道我身处的热土是我的家乡——武汉。
游子无论身处多远,抬头仰望的那一刻,故乡的云永远是那么的好看,那么的温柔,大学的我们经历了小学,中学的生活,离开了那个熟悉的心灵牧场,而在大学的思念依旧会飘向我的家乡,那一只武钢的烟囱,那一把东湖的船桨。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关于家乡我表面的记忆只停留于景点和美食,长江大桥,黄鹤楼;糊米酒,热干面,还有太多太多。而当我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地理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后,虽不能说精通于地理各种知识,但是对于身边的事物也有了一定的地理素养。为什么花儿向着太阳,为什么河水流向远方,为什么迎风坡的雨儿脾气总是那么的倔强,为什么星星陪伴着月亮。
我是云帆实践队的队长,这次活动中我们不仅在家乡中感受自然风光,体会地理知识的奥妙,更发挥了我们的专业所长,将知识与社会相接轨,并传播我们对于地理的热爱,体现我们对于地理的执着。
返回到各自家乡,我们进一步了解家乡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知识,深刻领会家乡内涵。无问路远,无问陡坎,行至多远也无忘来路;汲取专业之养分,结合现实之体验,芳华便会在四年的地理之路上孕育,更被一代又一代的地理实践者给谱写。
图为云帆实践队成员介绍武汉东湖风光。中国青年网 许心雨 摄
6月23号,我与云帆实践队武汉分队的成员来到了解放公园路附近的山海关路,来品尝武汉最地道的糊汤粉,为什么说是最地道呢,因为当你看见一群人蹲着,拿着红色的塑料板凳当桌子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浓浓的市井气息所烘托出的美食,一定是一代又一代街坊的偏爱,顺便说一句,这加位于山海关小路的小店——鲜鱼糊汤粉,还被B站UP主盗月社给报道过呢,我们两个女生一人一碗糊汤粉,一人一个鸡冠饺,吃的可饱了。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北武汉人,武汉人的每天便是从“过早”开始。过春节,过中秋,这些传统节日用“过”字是隆重的体现,而武汉的过早也正有此意,武汉的早餐需要“过”便告诉着你,我们的早餐精彩纷呈。无论是悠闲惬意的中老年人,还是忙碌的上班族、学生党,都会“过早”。“师傅,下二两热干面”这也许便是武汉早上最常听到的话语吧,早点摊前的座位,步履匆匆中穿梭着“过早人”。
图为在江汉关博物馆拍摄的武汉人“过早”。中国青年网 夏姝璟 摄
“过早”文化与码头文化密不可分,码头工人们习惯捧着一碗满足上午劳力所需的热干面。也许还有三两在路上边走边吃的码头工人,赶路也不愿舍弃“过早”的机会。提及码头文化就更不得不说到湖北武汉的地理位置了,长江与汉江交汇,交织出了“九省通衢”的美名,更搭建起清朝民国时期的商业重镇。长江与汉江更粉墨登场,演绎出“Y”字传奇的华章,古有乱世三分魏蜀吴,今有地理走向造就英雄之城。
吃完早饭我们应该干吗呢,如果你是个游客,那我的推荐就无疑是乘坐过江轮渡啦,与需过江通勤的“打工人们”一起过江,体会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图为在轮渡上看到的武汉岸边景色。中国青年网 夏姝璟 摄
与大多数城市不同,武汉不仅有旅游用的游船,更有满足人们日常通行的过江轮渡,还有那还原民国风情的“知音号”。船身缓缓移动着,走上甲板,长江两岸的景色一览无遗,唱着那“夜上海”的曲调,别有一番风情。晚上来时会更为壮观;两岸灯光起,远处长江映,“温暖”着有些“叛逆”;“寂静”着也带有“喧嚣”。武汉,我的家乡,如此的包容,如此的让我骄傲。
东湖是连片的,绝不负湖北“千湖之省”的美名。俯瞰整座城市,就像是平原上镶嵌了一大片随微风波动而闪闪发光的钻石,诉说着他辉煌的历史,更告诉着人们复兴大武汉的伟大理想。
武汉!我的家乡,是梦里水乡,是鱼米之乡,是充满义气的英雄城市,是敢为人先的起义之城,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教育之乡,是更是新时代的科技之乡,当硅谷与武汉光谷合作,当数十家车企在武汉设厂,当武汉大学的地理遥感技术登顶世界舞台,我知道我的家乡是我的骄傲,我更知道我的专业是我毕生奉献的地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88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