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家乡热土,守望乡村教育”——这是他的教育初衷,是他奋不顾身投身于家乡乡村教育的初衷。他已经在这个小小的学校里面教了二十多年的书了,看到了有着学习天赋的孩子,刻苦用功的孩子,他们跳出了这个圈住他们的套子,成为了在很久以前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可是这终究只是少数,他看到了更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套子套住的人。
从开始教书的那一年起,他似乎就已经和这个学校所绑定在一起了。一开始他并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体育老师,为什么需要负责这么多的事情?体育课上的教导,食堂路上的提醒,放学校门口的道路疏导,甚至需要帮怀孕的初三生物老师代课……他也挣扎过,是否要离开这个小小的学校,去县城,去大城市看看。这个想法多次出现,却总是会在第二天为生物老师代课的时候消失。再到后来,他在这个学校待了好久好久,教了好几个考上县城重点高中的孩子,帮助了一些差点没有书读的学生。时间久了,就不想走了,似乎把一生都交付在这片他热爱的一寸天地间也蛮不错的。
这所名叫“栖儒中学”的学校,几乎涵盖了他的大半生。小时候他在其中,长大了走出去依然对这小小的一寸天地念念不忘,于是他又回来了——回来了就再也不走了。他的笑淡淡的,和每次看到学生们和他打招呼一样。
或许也是因为这一个让我怀念已久的笑容吧,在决定回到初中去寻找老师进行访谈时,脑中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我挚爱的体育老师——黄亚明老师。
了解到访谈的课题,敲定了访谈的人物,便开始为这场期待已久的访谈着手准备了。阅读相关资料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方法。既然是“寻访乡村最美教师”,那自然需要了解乡村教师的现状,了解乡村教育的发展与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对这些材料的阅览、研究、整理、分析,是了解乡村教师的一个重要渠道,能够更加确切地知晓中国现如今乡村教育的困境与乡村教师的处境。然后再从设定的访谈主题出发。访谈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在访谈之前就要对目标事实作更为细化主题的策划。只有从确定的主题出发,才能够明确采访时的框架,确保没有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问题。最后,其他的一切都已经有所了解了,便要为第二天的正式访谈做好“武装准备”了。提问的准备是将采访目标分解为系列的问题。首先,把重要的问题分成几类,然后把每一类问题化解成提问时的具体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方便记忆。并准备好拍摄的工具与录音的工具。
采访老师的那一天刚好是学生们回校领取录取通知书的日子。老师需要在校门口维持秩序,遵守疫情防控的规定禁止家长进入学校。而我也只能够隔着栏杆,在老师的工作间隙对老师进行访谈提问,精心准备的摄像设备也没有派上用场,甚至于在访谈时老师还会解决一些学生和家长出现的问题。在询问老师有什么喜欢的书籍时,他推荐了之前读过的一本印象深刻的《做最好的老师》。他说,这使当时的他更深深地感受到当一名好老师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要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经过与老师的经验体会,引发起我的认识与反思。在教育教学中,要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所说:乡村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就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就是基础中的铮铮塔尖。这些最美乡村教师,他们在偏远的贫困地区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汗水为农村孩子们开启求知之路,开启通往幸福的大门,给这些农村娃带来希望,带来光明,让他们可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和无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7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