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张东博士的带领下参观位于禹会村的大禹会诸侯遗址。讲解员介绍了遗址的发掘成果及其重要研究意义,同时也讲述了大禹和花鼓灯的渊源,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让实践团成员了解花鼓戏和历史文化。
参观过后,实践团来到了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学习,非遗传承人们带来了一段花鼓戏表演。精彩的花鼓灯表演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队员们也感受到了花鼓灯的魅力,这种源于生活、扎根于人民的艺术为大家呈现一场视觉盛宴。老艺人们接受了队员们的采访,耐心解答疑惑,展示照片,演示动作,让队员们对花鼓戏有更深的认识。传承人们对这门艺术的执着,痴爱,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花鼓灯,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值得所有人为之鼓掌。
正如金明说:“淮河是我爱恋大自然的长卷,几百年来淮河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着、喜悦着、产生了来源生活的特殊语言“花鼓灯”舞蹈……”淮河两岸的沃土孕育出安徽花鼓灯这瑰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它源于生活,扎根民间,应意识到保留、传承其本真色彩的必要性。在传统文化遭受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要使安徽花鼓灯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并凸显其传统的民间特色,就需要重新认识到花鼓灯独特的民间艺术价值。想要实现安徽花鼓灯的民间传承和发展,要以政府加强重视为前提,全面把握多种艺术组成形式的发展,加大对传承人、艺人的培养。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与区域资源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至此,方可使安徽花鼓灯传承延续,并焕发崭新的艺术生命力。
实践团成员不畏严寒实地考察,是对这块土地的尊重,也是对艺术的尊敬,更是对文化的尊重。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收获颇丰,体会到实地调查的不易,学到了相关实践技巧,不仅了解到花鼓戏的相关知识,更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千班锣鼓百班灯,稻田传来锣鼓声,薪艺相传花鼓韵,传统文化永不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只停留在一个称号,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担起责任,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6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