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探究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向振兴实践队于2022年暑假在全国各地展开实地走访调研。
8月12日,队员营销2002的郑莉莎前往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进行调研。队员了解到浑源凉粉是响当当的塞北名吃,有着数百年的制作工艺,先后被列入山西省、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居民介绍下,队员了解到浑源县会定期举办浑源凉粉“味品汇”活动,这是促进文化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有益尝试,让“旅游+特色产业”的扶贫模式作用更加凸显,也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浑源、走进浑源、融入浑源,让更多的游客记住了浑源的景观美、饮食美、人文美。另外,当地着重打造绿色生态游和历史文化游,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做到让绿水青山成为贫困户的金山银山。通过队员的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到在暑假期间,浑源县永安镇古城文化中心地段的民宿大多客满。在二岭村,每天带动当地及周边百姓收入达到五万多元。居民告诉队员:“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贫困户们带来了致富门路,也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8月14日,队员会计2101的谷佳益来到了呼伦贝尔市成吉思汗公园进行实践学习。地处海拉尔区的成吉思汗公园始建于2002年,里面陈列有“海东青”主题雕塑、火撑子、查干苏鲁定、成吉思汗的战将群雕、巴彦额尔敦敖包等景观这些景观让队员感受到了草原之都海拉尔的蒙元文化内涵。在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巴彦额尔敦敖包。队员了解到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敖包的特色文化让队员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信仰和精神依托。孕育于草原的游牧文化滋养着世世代代的草原儿女,使其熠熠生辉。
为更深入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了解吕剧文化传承现状,8月16日,队员会计2001姜筱桐前往东营市吕剧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吕剧博物馆共分为四个展厅,分别介绍吕剧的历史起源、重要名家、经典剧目、发展现状。 “大约公元1900年,化妆扬琴产生以后,吕剧就进入了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吕剧发展初期有几个重要人物,他们是时克远、李同庆、于廷臣、张传海、张明然等。他们既是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又是吕剧音乐的创造者。”工作人员向她介绍了早期吕剧历史。参观结束后,姜筱桐与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吕剧艺术的传承发展现状。近年来,以庄户剧团为代表的吕剧艺术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吕剧庄户剧团已初步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并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吕剧进课堂”则是吕剧重焕新生的有效载体。“吕剧进课堂”采取联合办学、进修学习、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了大批新秀。“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了解了吕剧艺术的发展历史,也感受到吕剧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实践队员姜筱桐表达了自己对本次调研的感悟。
走向振兴实践队队员营销2002的张雪晴于8月17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荣国府进行参观调研。荣国府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严格设计和建造的,它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分府、街两大部分。走进荣国府,张雪晴意识到什么是《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偌大的府邸,游龙似的长廊,游客行于其中,好像也同时走进了百年之前那个富贵华丽的大家族。一场游览参观过后,张雪晴与荣国府的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荣国府还是国内第一座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还拍摄了《海棠依旧》等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带动红楼梦的文创事业,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在新建的大观楼里,我们办起了红学大讲堂,还引入专业演出公司,推出各种曲艺演出,在传承中发展创新,进一步擦亮荣国府独有的旅游文化品牌。” 荣国府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道。正定县秉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古城韵味一脉相承,打造荣国府独有的旅游文化品牌,先后创排了元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等诸多文化演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丰富古城的文化内涵。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对于《红楼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对于文化如何拉到经济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走向振兴实践队前往全国各地调研当地文化,更广阔、更广泛地了解认识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化对地方经济、乡村经济的强力拉动作用。走向振兴实践队在实践中感受时代脉搏,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0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