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为国捐躯的英魂都会被铭记,每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都会被仰望。恰逢七一建党节,6月22日山东女子学院“向日葵”志愿服务健康队的队员前往青州市段村烈士祠参观学习,在这里撕开时空裂缝,与烈士们相遇,告慰忠魂,追溯那段红色岁月。
一九四五年秋,为缅怀“四边”地区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由当时的益寿县人民政府筹资在段村的寺院(唐代铁塔寺)旧址上修建烈士祠,翌年秋落成。段村烈士祠历经多次翻修重建,如今位于青州市高柳镇北段村。烈士祠为典型的民族式古典四合院建筑,大门坐北朝南,是复拱隆顶式建筑,门前匾额是抗战胜利后筹建烈士祠,刘春圃先生亲书“浩然正气”,与门联“千古壮烈,万载光荣”相应,以示后人。
站在大门前,我的视线完全被庄严肃穆的正门吸引住,门前短短的五级台阶我却觉得它们那么遥远。我在内心默读门联上的字,每一个字都敲打在我的脑海中,有着阵阵回响。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四合院型的建筑出现在我面前。东、西厢房为烈士英雄事迹和实物展厅,南厢房为“四边”地区党史展厅,一侧是烈士祠厅。
青州是鲁中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占据重要地位、做出过重要贡献。为进一步了解那段历史,我的脚步先踏入了南厢房。在这个展厅中,我深刻的了解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四边”地区发挥的重大作用,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烈士们的英勇。“四边”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史,早在1923年,这里就有了共产党员,1925年就在农村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七七事变”后,中共清河地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建立益寿临广四边县委,成为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
在这个展厅中我阅读到了很多英雄事迹,令我影响最深的是那段“一封书信的背后”的故事。那是一九七七年,“文革”刚结束不久,退休后卧病在床的赵治安,回复了烈士刘旭东之孙刘保同的去信。这封信历时32年才让世人读到了这封饱含革命深情的家书。从走上革命道路,到担任四边县的县长,再到奉献一生为革命,在那封信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信仰,为国为民,他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自己入党时的庄严承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国为家无畏前行,才会有今日之中国。
接着我前往烈士祠厅。厅内祭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648位烈士英灵。陈列着烈士们的生平简介、英烈遗照及枪支、徽章旗帜、文件书信等重要物品。
看着一件件红色文物,一张张旧时照片,我伸出手隔着玻璃去触碰它们。在那些物品中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那捆编制粗糙的鞋底是战士们四处奔走的支撑、那盏燃尽的油灯是战士们挑灯夜读的陪伴、那把已经锈迹斑斑的大刀是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武器,那些纪念雕塑篆刻他们坚定的神情。这一切都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烈士,不惧生死,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供后辈瞻仰,供后辈继承学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站在今天向前回看,近百年的党史就是一部塑造初心、守护初心并为初心而奋斗的历史。无数革命烈士投身于革命,舍小家为大家,“一门九烈”的刘旭东一家九人为革命事业献身;他们用顽强的意识战胜艰苦的条件和比自己强大几倍的敌人,他们不惧一切向前冲锋,他们倒在了新中国前夜,他们向死而生。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我无数次被震撼,烈士们的崇高,忠诚和无私悉数展现。时间的长河流淌不息,历史的进程不断向前。这些纪念馆和革命旧址提醒着我们已经有人为我们承受了无法言说的苦难,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去继承那股革命精神,不惧面前的艰难险阻,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带着他们的愿望一起奔赴中国更美好的明天。(通讯员李馨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0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