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为了深刻学习党史,传承时代精神,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北京市实践团于来到北京张之洞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张之洞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米斜街11号。白米斜街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胡同,它东口接地安门外大街,西口连地安门西大街及前海的南端,与北海公园北门相对。张之洞在此处共住了两年,正门两侧还有着他亲笔题写的楹联:“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行文对仗间有种悠然自得的意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曾在《北京私家园林志》一书中,大致描述了张之洞先生在京旧宅的整体格局:“宅园格局宽敞,横跨四路院落,中路是住宅主院所在,设有四进院子,各有正房和东西厢房;东路院辟有花园,大门位于东南角,院中堆有一座假山,山上建有凉亭,山下曾经挖有一片很小的水池,旁边种植着繁盛的松柏花草……”寥寥数笔,旧的“大”与“深”便跃然纸上,令人不禁心向往之。
走入故居,实践团成员发现,其总体结构虽承袭了老北京四合院的传统风格,但细细赏来,仍能从中窥见些许不寻常之处:比起传统大气宽阔的院落,其设计更为巧妙,红门窗灰砖瓦,由一个月亮门将左右院落连接起来,从一侧的巷道中走过,不仅有四合院传统的红砖房,也有西式的白灰墙房,曲径通幽,纵横交错,风格迥异,从中依稀能够感受到张之洞先生在修缮旧宅时体现的“洋务运动”思想中”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余温。
白米斜街并非是张之洞先生的长居之处,但这里却是他的埋骨之地。彼时的清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张之洞虽已在权力顶峰,但政治影响力日渐衰微,又重病缠身,故不得清政府高层重视。他欲扶大厦之将倾却有心无力,最终只能溘然长逝于此。
在居民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张之洞先生故去后,这里成为了哲学大师冯友兰的居所,后又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机关宿舍使用。令人遗憾的是,经历几番易主,饱经风霜的张之洞故居并未在市政府的保护下得到较好的修缮,而是已经成为了普通百姓的民居,实践团成员们只能从保存较为完好的南侧房中寻见故居当年的风貌。细窄的过道上,嫩绿的藤蔓缠绕在顶棚上,投下一片绿荫,昭示着这座故居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只有真正踏足于此,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张之洞先生的思想与魅力。斯人已逝,此景长存。“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张之洞先生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创立者,中国农业的先驱者,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为中国的自强求富之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汗水与功绩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被身为农科学子的我们瞻仰感怀。
文字:李思滢
摄影:李婷薇 张家源 余涵 张茗蕊 房亚锟 李思滢 杜溥泉 李天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35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