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与利益的考量:手工类非遗的进退两难之境
海风海韵的船模、麦香四溢的饽饽、针尖飞舞的割花……我们所见之非遗,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也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我们已去拜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但今天我们前去的地方,却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非遗视角。7月23日下午,我们前往威海市“阅海空间”非遗工坊,拜访创始人王海湾先生。
这家工坊坐落在威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十二属相街,这条街连接着“群翠环绕”的古建筑环翠楼和威海最繁华的滨海商业游乐区,街上张贴着威海老照片,雕刻着威海方言,售卖着威海非遗锡镶,文化与商业在这条街上巧妙地融合起来。
走进这家工坊,昏黄的灯光安静地落在展架上的非遗上,屋内孩子欢快的笑声伴着拍打陶泥的声音跃入耳中,令人安心而愉悦。王先生起身,将我们迎入,并为我们沏了茶,我们说明来意后,王先生笑着与我们展开了讨论。
对于王先生来说,非遗是一种情怀,而开设陶艺课程是支撑这种情怀的利益考量。这家工坊一方面提供非遗的文创服务,将其进行包装,作为礼品进行售卖,另一方面开设陶艺课程,进行陶艺体验。起初,我们对这毫不相干的两者产生了疑惑,后来才明白陶艺课开设的含义与目的。如果说我们往日见到的非遗工坊是传承人们的自产自销“生存车间”,那么这间“阅海空间”则是一个“圈外人”的情怀安置所。但在如今非遗发展的状况下,光靠情怀的支撑是吃不饱饭的,于是这间工坊便从原来的非遗礼品文创,慢慢演变成文创+陶艺课,陶艺课为工坊的运转提供资金。
当我们讨论到手工类非遗现状时,王先生感慨道,“非遗单靠‘供血’是不行的,她得学会自己‘造血’,为自己提供支持”。我们为此感到担忧,也不禁引发了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非遗的“造血障碍”?如何为传承人们的情怀提供现实利益考量的支持?
情怀与利益的考量一直是手工类非遗探讨的矛盾点所在。时代发展,过往部分手工类非遗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性逐渐被取代或者衰减转化,难以按照老路子继续发展,原来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例如船模不再大规模用于祭祀,而是加强了美观性,作为礼品相赠,目标群体逐渐转移,价格抬升的同时,目标市场也在大幅缩小、波动增大,而往往是这样的境地,使得收入不稳定,非遗难以“养活”自己。在我们过往的了解中,传承人也并不是完全依靠非遗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更多的是作为副业,尽管拥有情怀,但也碍于现实考量,而这也是影响传承的原因之一。想让非遗“活起来”,能够自己造血,“养活”自己,需要找到新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提供现实依靠。但是,新的核心竞争力却并不容易被找到,需要多与不同行业进行融合与尝试,深入了解、挖掘非遗的内涵,同时,在融合与尝试时,需要注意关于保留非遗本真性的议题。这个矛盾在手工类非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其过程与产品同样重要,既要保证收入,也要保留其本真性,这如同卡在咽喉里的鱼骨,影响着手工类非遗的一呼一吸。
在手工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传承人和学徒时常陷入“情怀”与“现实利益考量”的漩涡之中,但他们的选择大多和王先生相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在“阅海空间”上看见了别样的情怀与利益考量的抉择,我们钦佩这样的情怀,更为此感到动容:他们没有因为现实利益的考量而放弃他的非遗情怀,而是选择以另一种方式坚持了下来。他们是为了追逐星星而努力奔跑的人,正如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情怀,亦需要脚踏实地的利益考量。而对于手工类非遗,“情怀”与“利益考量”的困境,则需要我们找到非遗本身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价值,具体化、特色化,对其进行加工,从而既保留“情怀”,又有“现实利益考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04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