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宣城8月5日电(通讯员 黄语瑶)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了解泾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安徽农业大学暑期实践团队“中药材资源探寻者”于2022年6月24日至28日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围绕中药材开展系列实践调研活动。
立足泾县特色,发展中药材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是现代化建设在乡村领域的重要实践,实行产业扶贫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泾县云岭镇,就有一家名为“绿野仙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致力于中草药的种植、加工、收购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帮扶泾县经济发展。在众多中草药中,“黄精”是聚光灯下的主角。
黄精是一味补阴中药,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等多重功效。据该公司负责人李小康介绍,黄精的种植很有讲究。“杉木经过砍伐以后,根部腐烂,在这里生长的野生黄精就可以长得很肥壮。”在车间里,李小康拿出仓库里的黄精,手把手教实践团成员鉴定黄精的品质,并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黄精生长的适宜条件以及育种方法等问题。
实行“林下经济”,创新药材种植模式
该公司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重点讲解了“林下经济”。近年来,林下经济、林下原生态种植成为农林行业的热词,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等特点。基于这些优点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支持,李小康就将林下经济灵活运用到了中草药的种植上。
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更直观地了解林下中药材种植,李小康和公司投资人王俊带领实践团前往小溪国有实验林场,让他们亲身体验黄精的收采工作。走进密林、刨开泥土、撬动根茎……在李小康的指导下,成员们手上的动作逐渐熟练起来。“一般我们会有工人来这里专门挖黄精,一个人一天可以挖出好几十斤。”王俊说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挖掘黄精。通讯员 李青阳 摄
除了种植,黄精的加工也尤为重要。黄精在经过收采以后,需要经过清洗、晾晒、熬煮、烘干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变成人们所熟知的中药材。目前,该公司除了将黄精加工为传统药材,也会将其制成黄精果脯、黄精茶等,力求能够在加工工艺上不断创新,从而把黄精推广出去,为泾县创造更多的致富良方。
在对李小康的专访中,实践团队了解到,通过当地旅游业的带动,以及党建学习基地的宣传,泾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和林下根茎类作物生产从2020年开始得到快速发展。李小康说,他刚来到泾县时种植的黄精仅有200亩,如今已经发展为1.5万亩;贝母的种植面积原本仅1亩,也发展成了现在的1万亩。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据2021年统计,泾县中药材产业累计带动农户约5000户,每人每年平均增收约1万元。产业扶持的贫困户则由黄村镇九峰村、章渡村等进行精准对接。此外,为保证贫困户的收入并防止其返贫,企业对于农户提供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比市场高出20%。
李小康还告诉实践团成员,自己原本就读的是医疗专业,然而在就业时遇到困难,就进入了一家农产品公司,参与产品研发工作。但是成为医生始终是他心中不可磨灭的梦想,于是他开始涉足中药材行业。2018年,李小康被任命为泾县中药材协会会长,并经过多方考量,瞄准了仿野生栽培方向,将适合野生栽培的黄精、贝母等中药材投入林下原生态种植,从而扶持泾县林下根茎类农产品的发展。“就像习主席所说的‘向森林要食物’,当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林下中药材、林下原生态种植,所以我是正好撞到国家的政策上去了。”李小康笑着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李小康。通讯员 黄语瑶 摄
除此之外,李小康表示,绿野仙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现在的规模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公司计划2035年在泾县完成15万亩的原生态种植,每年至少为泾县创收15亿,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并达成六产融合的目标。
对于大学生实践团的到来,李小康非常高兴。他说,比起偏僻的山村,如今的大学生更向往繁华的大城市,因此乡镇农林企业总是缺乏年轻的专业人才。小型中药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市场的冲击,也会出现种植、维护、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如果有高校毕业生和农科院人员参与,技术难题就可以克服,企业就能更好地发展。“我很期望像你们一样的农林类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来到基层,参与我们的工作。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加入,企业的发展、乡镇的发展,一定会比预期更快、更好。”李小康对实践团队说道。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通讯员 梁亚轩 供图
一审编辑 闫梦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96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