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文化部启动“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程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情持续高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情系金砖队”于2022年7月10日来到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实地参观调研,亲身体验金砖的独特魅力。同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御窑金砖的民间熟悉程度,从中发现金砖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并为此献计献策,为苏州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观博物馆:了解金砖的“前世今生”
7月10日上午,“情系金砖队”的成员们来到位于苏州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阳澄湖西路95号)的陆慕御窑址,实地参观了御窑金砖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以展示皇家地砖建筑材料为主的博物馆,也被称为苏州御窑遗址园。
从馆藏陈列以及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实践队员们了解了御窑金砖的发展史:据光绪二年吴县横山出土实物资料,早在梁大同元年城北陆墓就有砖窑。明代永乐年间,由于北京紫禁城的建设需要大批用砖,陆墓砖窑被工部看中,于是,这里烧出的砖被定为皇家建筑专用,从此,陆墓成为皇宫建筑的专供“金砖”产地。
据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成品的御窑金砖“面平如砥像一方黛玉,光滑似镜像一块乌金”“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在金砖体验区,实践队员也动手用毛笔在金砖上写字,亲自体验了一把金砖的特殊质地。
此外,实践队员还认真观摩了御窑金砖独特的烧制工艺:金砖的原料是苏州阳澄湖畔特有的黄泥,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烧、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工序多达29道。而完成这整套工序,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其工序之多、工艺之繁复精密、制作周期之长,为砖瓦制造业所罕见。实践队员们纷纷感慨:一块金砖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问卷调查:聆听群众心声
为了详细了解御窑金砖在社会面的熟悉程度,以及群众对当代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态度,以帮助“情系金砖队”更精准地从基层发现金砖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7月12日实践队员们有针对性地制作了一份关于“御窑金砖”的相关调查问卷。线上发布吸引了不少群众填写,同时队员们也在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等处进行线下调查问卷的发放,召集游客现场填写。
截至7月22日,“情系金砖队”一共回收183份有效问卷,实现全年龄段覆盖,同时样本也具有地域多样性,涵盖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区。实践队员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整合,制作出相应的数据图表。
“情系金砖队”从实际统计结果出发并作出以下总结:其一,绝大多数苏州的当地人对于金砖有一定的了解,非当地人听说过御窑金砖的只是极少数,可见御窑金砖地方色彩过于浓厚,产品受众面小,知名度囿于苏州当地;其二,群众普遍认为御窑金砖知名度不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宣传,而在数字时代,群众多倾向于网络宣传;其三,据实践队员查找资料,御窑金砖近年来推出了品种多样的文创产品,但群众对此却不熟悉,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无所耳闻,可见文创产品对提高金砖知名度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其四,有将近一半的群众对御窑金砖的传承存在疑问,他们认为金砖知名度不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传承后继无人”。
针对实践队员总结出的几点内容,结合所查阅资料,实践队员发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互联网+御窑金砖”这一新业态也为御窑金砖经济价值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有效开发利用金砖的旅游产品价值、传统技艺传承价值、文化消费价值、产品设计价值等,或许可以提高金砖知名度,加强其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86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