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日,我小组相继来到了哈尔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一调查。双城区大秧歌是我组时间调查的主要内容。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据我组人员的相继调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秧歌在哈尔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部分地区在傍晚时会组织大秧歌供人们观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能看出东北的秧歌是从骨子里的喜爱,表达了他们对一年一丰收的喜悦,其他地区的人也能从中了解到当地的人文。东北秧歌原为模仿田间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一种娱乐。在漫长的发展阶段中,无数民间和职业艺人为秧歌艺术的成和完善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使东北秧歌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但继承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从而发扬秧歌艺术遗产的光华,使东北秧歌更加广泛化、专业化。所以这更需要我们当代的舞蹈学者们不仅要抓住其动作风格和精髓,更重要的是在适应现代审美要求与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东北秧歌更好的传承下去。
此次实践调查地方为哈尔滨也是我的老家,我喜欢他们跳舞,喜欢哪个清脆的鼓点。记忆中虽然队伍中都是老年人,可他们的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手绢和扇子舞的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的挥洒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和年轻人心里有些发痒也争着加入队伍中,此情此景,引逗一些小孩子也加入其中,这队伍也就越来越长,队伍的周围,围满了观众,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自在悠闲,这样的情景直到深夜才结束。另外,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宝地,清代初期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移民地的民间艺术不可避免的传入东北中原各地的秧歌也随之传入。在清朝少是民族政权统治期间,由于民族的迁徙,经济文化的互相影响和交融,不可避免的使东北秧歌收到满族秧歌的冲击和影响,满汉两种文化形式的融合发展,最终使东北秧歌不断走向完美。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中国有五十六个民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通过本次实践,我小组成员观察到东北秧歌受众群体都是老年人,虽然也有少数年轻人来学习这项艺术,但都是少数,对此我们小组有一些方案。
我觉得要想较好的保护东北秧歌首先要加强对老艺人的关心和保护,其次要在群众中普及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了解它们,走进它们,然后才能发自内心的保护它们,然后,要拓展民间艺术品的商业渠道,制作出更多更精良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来为下一代艺术家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不至于让珍贵而稀少的民间艺术永久消失。通过强化公众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断弘扬民间艺术,努力使民间艺术走出国门,为国争光,为民族文化和建设奠定重要的基础。我认为优秀的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因素,通过艺术带头人的研究和创新,保证民间艺术能够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同时可以增强人们对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除了需要带头人的支撑,还需要普通艺人的传承与努力,一方面,艺人应该对艺术更加热爱,加努力把艺术传给一代一代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艺人的支持力度,给予各种物质和精神奖励,推动优秀民间艺术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东北秧歌想要摆脱困境,走得更远,就必须高度重视其传承问题,要完善东北秧歌的传承机制,从培养人才、提高师门沿承质量,加大政策扶持,扩大宣传等方面入手。
通过本次实践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我觉得只有了解东北秧歌才能从内心真正感受到风格。才能将风格展现出来。要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我认为要结合现代加以创新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86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