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他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为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助力文化和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文化+”小分队于2022年7月16日至7月19日前往江苏省盐城射阳县和东台市,开展特色产业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活动。团队主要以“基层干部+文化+产业+农户”的调研方式,通过访谈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实地走访特色产业基地和农户,力求探索新兴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赋能,相互助力,良性互动,用文化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
基层干部准确引导,提高村民积极性
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准确定位本村特色,发展本村特色产业,把握大体的发展方向的作用。为了解不同地方的产业文化和乡村振兴的相关规划,团队成员前往射阳县西移村、东台市红安村开展访谈。团队与村支书就当地经济发展历程、现阶段面临的困境、未来的发展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交流。团队在访谈中主要了解到当地基层干部始终贯彻落实上级政府的指示,深入了解村民的具体情况,做好政策和实际情况的有效联系,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团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始终将上级政策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充分发挥农民主力军的力量。
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为乡村振兴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活态表达,其本身就来自与乡村,因此非遗和乡村在发展道路上始终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团队前往盐城淮剧团和陈洋农民画画院中探索非遗的活态传承,与非遗传承人程红女士和王富军先生在非遗的传承发展,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深入交流,随后团队成员也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农民画的绘制,淮剧的舞袖和甩棍等基础动作,团队在学习中了解非遗相关知识,体会非遗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探索其精神价值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在本次交流与学习中,团队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让小产业汇聚出大能量,在乡村发展中为提供了就业机会,为乡村发展留住了人才,而且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的活力。
聚焦特色产业,厚积发展动能
基层干部积极相应上级政策,准确把握地方区域的难点和特色,逐一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准确定位当地的优势条件并进一步进行发展。团队通过走访调差发现西移村由于土地流转面积过大,因此采取了集体化农业,目前正在逐步向机械化发展迈进;而红安村由于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依托古镇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具有不同特色的区域,团队认识到一味的照搬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必须根据当地的优势条件建立特色产业,正确的 发展路径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农户积极响应,共建美好家园
乡村振兴要求始终以农民为建设中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伟大的创造力,始终坚信“乡村振兴等不来,要靠广大农民的艰苦奋斗”。团队走进西移村、红安村、安丰古镇,对农户进行问卷调研,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团队了解到当地百姓真正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受益者,政府能够充分发挥职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干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完善,村民对当地特色文化认同感极强。团队坚信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乡村的发展无法脱离农户的支持和奋斗,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不仅需要上级正确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农户的积极配合,只有干部农户劲往一处使,才能建立美好家园。
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与基层干部进行对话,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问卷调研等活动,不仅加深群众对当地特色文化的认同感,扩大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影响力,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创新,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增加才干,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文化+”模式赋能,推动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用昂扬的姿态书写新的未来,迎接党的二十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5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