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助力教育匮乏地区学生,将爱心传播到偏远地区人民。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清海晏,逢盛世,正青年”实践团队—凉山小分队于2022年6月25日至7月30日前往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自治区美姑县儿童之家展开支教活动。
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需要消耗实践团队队员的很大精力,队员在一天的长途跋涉,都面露疲惫之色,蜿蜒曲折的山路,贫困落后的村庄,经久未修的学校,也曾让队员思考自己前来支教的选择是否正确,自己能否胜任这份任务。当支教队员们跟着带队老师一起穿过崎岖泥泞的小道,看到村民们淳朴热情的迎接,听到纯真美好的小朋友们脆生生的喊着老师好,我想队员们的心中有了答案。路途艰辛,队员们并不赞同,因为这是他们青春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凉山州彝族自治区美姑县儿童的珍贵童年,支教队友会用他们的见识去讲述儿童们未知的领域,带儿童们去看不一样的风景。
支教队员是否能接受艰苦环境,是否能站在讲台侃侃而谈,是否能和儿童之家的孩子和谐相处,对当地教育情况的了解有多少,讲的课孩子是否能听懂……想必大家有很多疑问。凉山小分队表示竟然已经决定做这件事,就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最好。早在出发前,凉山小分队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打电话与当地沟通,队员微信建群等方式对凉山州的教育情况已经教育形式进行了解,对支教过程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团队了解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凉山基础教育设施差,生活环境也很差,处于交通基本考走,通讯基本靠吼的状态,孩子们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且由于地势高,昼夜温差大,小小年纪的他们便在上学路上吃了很多苦,其次,他们学校设备不足且简陋,课桌椅数量少且破旧,就算是这样,这群山里的孩子依然积极好学,眼里迸发着求知欲,或许,他们也想走出大山,去见识下外面的精彩。
大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地,有大约200万彝族人口,为响应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将“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作为培养目标,支教团队决定,着重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彝族学生的母语是彝语,很多适龄儿童入学前不会普通话,这很容易导致各个科目学习困难,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理解老师授课内容,从而跟不上学习进度。2018年时,凉山54万民学前幼儿中有一半人听不懂普通话,进入小学后常常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问题,导致学习兴趣下降,辍学情况相对普遍。语言是教育的基础,团队觉得学习普通话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学生接触丰富多彩文化的媒介,也是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的途径。团队经过讨论,做出了详细的安排与分工,迅速展开了教学活动。
时间一天天过去,团队队员与儿童之家的孩子逐渐熟悉,在团队队员的帮助下,儿童之家的孩子们普通话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在课后之余,团队队员会陪孩子们一起玩耍,与他们谈天说地畅想未来。 团队队员能感受到支教工作给儿童之家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知识上的补充和扩展,另一方面是他们陌生的山外世界。看着孩子们眼中的渴望,团队队员意识到他们的支教之行很有意义,因为他们已经在儿童之家的孩子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这儿的孩子会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支教之行,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上的交换,更是将心比心的交流。大凉山彝族是一个沉淀了历史底蕴与厚重文化的民族,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与文字,团队在教导儿童之家孩子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接触和了解到彝族特色文化。团队希望更多人了解大凉山不只是有不便的交通,落后的设施,还有漂亮的服饰,特色文化,更希望大凉山的孩子能走出大山,建设好大凉山,将眼光放的更远更高,从而振兴彝族,走向富强团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8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