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自治区美姑县儿童之家,这是一个生机与希望共存的地方,在漫山遍野的绿意中,生发着贫穷,更孕育着尚未显山露水的光明与美好。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清海晏,逢盛世,正青年”实践团队——凉山小分队不远万里,来到儿童之家所在的山脚下,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助力支教,播种未来。
通往偏远山区的路,比想象中远得多。抓住盛夏的开端,在炎炎骄阳下,支教团队几经辗转,最终抵达目的地,踏上崎岖而泥泞的羊肠山路。校内的墙壁上,贴着许多橙色的标语,写着诸如“教育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挽救一个辍学生,造福一个家庭”的内容,在无声的渲染中,述说着教育之于这群大山孩子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山村中,目之所及尽是低矮的土坯房,墙壁是不洁净的,地面是不平整的,设施是不完备甚至简陋的,在这样一个地方,用水有时也成了难事。在不足十平米的教室中,桌子椅子气定神闲地歪歪扭扭静默着,而孩子的眼睛是闪闪发亮的。心灵之窗里,求知的渴望是不会灭的,新生的向往闪烁着,那是希望的早期萌芽。
不过,单纯的希望是无法久久存留的,在困窘与贫瘠中,一朵花的盛放有时需要外界有意识的辛勤浇灌,支教团的成员们正是合适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几点问题,第一,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有些薄弱,远远没有达到当前所处年级应有的水平,连最基本的拼音识字都成问题,这和他们的母语是彝语有关。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课堂上会有无法集中注意力等问题出现。针对第一点,团队成员们经过反复商讨,着重开展了一系列普通话教学工作,安排了许多识字写字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反复的纠正与合理频次的练习,帮助孩子们改善普通话,逐步提升普通话水平。针对第二点,他们在课堂上设置了许多偏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小游戏,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寓学于乐”的良性循环。对于少数不愿配合的学生,支教成员们还会进行耐心的劝导,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促成完美课堂效果的达成。
事实上,支教成员们需要迎接的挑战远不止这些。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教室里常常有二十多个学生一同上课,目之所及处,略显破败的墙壁与破旧的桌椅述说着基础设施的简陋和经济条件的衰颓,在这里,外界的喧嚣是杳远的,再加上手机通讯信号的若有若无,支教团的成员们都颇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在这样相对艰苦的环境里开展支教活动,意味着团队的每名成员必须克服心理压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对学科知识的教学倾囊相授。团队整体互相配合,积极吸取各方建议,汲取经验,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水平的跃迁。除此之外,支教团成员们还会主动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对孩子们展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支教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团队全体成员脚踏实地,开拓创新,通过各式各样的课程设置帮助孩子们发挥特长,促进全面发展。在此期间,不同教学理念的碰撞在不经意间推动着凉山教育的发展,这正是短期支教的现实意义所在。清风拂面,蒲公英的种子随即顺着力度奔赴四方,支教的力量或许微薄,但至少能够拂去懵懂心灵表面的层层雾气,帮助他们指引出一个具体的方向。
情倾教育,爱洒彝区。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新生代的未来会绽放出怎样夺目的光芒,一切犹未可知。不过,真情与感动既已播撒心间,那一双双清澈的凝望的眼中,一定会埋下更为坚定的伏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8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