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校和社会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传播与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组建“拾遗”志愿服务队于6月16日赴黄冈市黄州区文化馆跟随非遗传承人胡友恒学习与传承“宣纸烙画”技艺。
据悉,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主办,其在活动开展之前积极在校招募,集结成52位成员,并提前与黄冈市文化馆以及非遗传承人胡友恒取得联系,旨在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6月17日上午,成员们在实践基地接受传承人胡友恒的正式授课。在此过程中,他重点阐述了宣纸烙画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绘制方法。他讲到,烙画,又叫烫画,被称为“火的艺术”,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时期,其得到迅速发展离不开造纸术的发展与传播,但后来由于没有得到很多的文化重视而无法广泛流传,这才渐渐衰落,甚至一度失传。因此,传承宣纸烙画就显得更为迫切和紧急。
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 。非遗文化是纪录和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技艺的文化。这一次实践,不仅是响应学校和社会的号召,也是实践队中的湖北学子们的选择,他们在文化馆中,用自己手中的烙铁,书写历史遗留的文化,向社会传播非遗的魅力。
在知道了宣纸烙画的基本制作方法之后,实践队员们开始了第一次实践操作。这是一项过程繁杂的事情,要想作出一幅优秀的宣纸烙画作品,要历经定底稿、宣纸作画、第一次烙制和第二次烙制等。其中,第一次烙画,用烙铁在宣纸上沿着线条烙出基本形态,这样,一幅烙画就初具形态。之后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烙画次数,一次比一次要精进,最后,一幅完整的宣纸烙画作品才得以完成。“烙画需要耐心,要沉得住气,手上要攒着一股劲不能放松,不能受到外界的影响,有时候外面的声音很大,但要始终坚持完成自己手中的事情。” 传承人胡友恒这样说道。
显然,烙画对于之前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来说是一个难度不小的事情。制作烙画的第一个步骤对于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成员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但实践队成员们选择了分组合作的方式,合力完成作品。而对于如何选择底画这个问题,不同的队伍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队伍选择迎难而上,画出金鱼、荷花等有较大难度的图形,有的小队选择线条较为简明流畅的派大星卡通人物,也有小队别出心裁,选择樱木花道等漫画人物……合作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底稿的质量,接下来,成员们也以迅速投入到第一次烙画的阶段中去。
在这一阶段中,队员们也领略到了烙画的精髓与难度,第一次烙制过程中需要把控好使用烙铁的力度,稍不留意就会一浅一深,影响作品的美感。好在成员们在合作的基础下,循序渐进,慢慢地使作品初现雏形。在此过程中,传承人胡友恒也热心帮助队员们,给队员们提供了许多建议,吸收传承人的建议后,成员们的作品也进一步完善。
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件事在亲身实践过之后,才更能明白其中的不易。在亲历实践后,实践队成员们也纷纷表示出了对于非遗文化的喜爱,同时更感到传承的重担。
另外,队员们向传承人胡老师了解到了宣纸烙画目前的传承情况。对此胡老师表示,总体来看,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胡老师提到,自己本身是一个编外人员,也并非经过专业系统学习的人士,自己的工作室规模较小,基于种种原因,宣纸烙画的传承还任重道远。因此,队员们在时间过程中不仅仅是自己动手烙画,在实践结束后,他们自己的画作也将被各自带回,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感受和传播烙画的艺术。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由于此次实践活动本身意义重大,也引起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方以及黄冈市文化局的高度重视。在这次活动期间,为更大力度地增大宣纸烙画的影响,更好地将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校方和黄冈市文化馆联合为非遗传承人胡友恒举行了授牌仪式,并有媒体随行报道,成功获得了社会上的关注。
文化遗产铸硕果,精神文明开新花。当队员们完成了他们的最后一幅烙画作品,也意味着队伍的实践活动结束了,但传承还没有结束。“拾遗”志愿服务队表示,他们依然会以这次实践的热情投入到一次次的文化传承中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7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