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绵延不绝至今。这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不间断,在当今国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那么,在中华民族如此诸多而又绚丽的文化宝库中,有发扬光大,声名远扬的,也有散落在不起眼的各处,不为大众所熟知的遗留下来的文化。而它们中的一些文化,被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内敛却又分量沉重的名字。对我而言,它是神秘的遗产,也是隐世的珍宝。于是,我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了黄冈市黄州区文化馆,于6月16日开始向非遗传承人胡友恒学习名为“宣纸烙画”的非遗文化。
在跟随传承人胡友恒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我终于知道了宣纸烙画的基本制作方法。一幅完整的烙画作品需要诸多步骤,如定底稿,宣纸作画,之后还需要经过数次烙铁的烙制,不断地调色,渲染,才能完成。在胡老师的讲解与示范之下,我和队员们才得以了解制作烙画的基本过程。
同时我也开始思索,烙画终究不是绘画,画师手中的工具是一块简单的烙铁,在作画时并不能如同画笔那样灵活运用各种颜色之间的搭配和呼应,烙画所呈现的颜色都是依靠温度在宣纸上烫出的天然的焦黄色。那在颜色一致的情形下,要表达出每个部位的侧重点,要让观者看出作品中各个层次间的主次,是不是对于作者的手法和细节处理能力甚至艺术美感上的嗅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呢?
而且,烙画往往需要先画出底画才能进行烙制,这对创作者的美术功底提出了一定要求。而后在烙制中也需要用烙铁沿着线条加粗,这过程中也涉及到作者对于烙铁的侧锋、直锋的运用以及对于烙铁各种角度的把控,这有与传统书法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经历这番思考之后,我才明白,原来烙画并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亦有渊源,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别具一格的。这样一种扎根于传统艺术形式,却又以独特的创作方法而衍生出的全新技艺确实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样的艺术形式,越是工具简单,就越是要求手法的极致、明暗程度的渲染和视觉效果的把控,这样而来的作品不可谓不是精品,这样的作品对我而言既神秘又独具吸引力,这可能就是非遗级别的艺术所独有的魅力吧。
接下来的真正上手操作的时候,我才体会到烙画本身的难度和魅力。烙画是一项考研手上功夫和耐力的活,手上的力道稍微控制不好,就会造成画作颜色的不均匀,所以作画时一定要细心和耐心。
也许是胡老师看出了我们的窘迫,他就再次传授给了我们作画的一些精髓,例如如何把控烙铁,烙制的时候应该如何注意颜色变化,如何去渲染作品等等。越是听胡老师这样讲下去,我越发对与胡老师和宣纸烙画产生崇敬。胡老师一点一点地把他所知道的技巧传授给我们,队员们做起画来也没有了原先的生疏和难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自己亲手实践过之后,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在实践之前,我曾一直认为宣纸烙画应该和普通的画差别不大,实践之后,方才懂得其中奥妙。我叹服于烙画技艺的巧夺天工,也倾佩胡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和传播宣纸烙画,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工匠精神,难道这样的工匠精神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运用吗?这样的一丝不苟,这样的精雕细琢,这样的虚怀若谷……这种种的精神不光在作画上运用,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会让人受益匪浅。
随着烙画进程的完善,我的思绪也逐渐地回到了烙画本身。我注视着我眼前的这一幅烙画,烙的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动漫人物,樱木花道。队员们选择烙画的对象多种多样,有花鸟,有风景,有人物。烙画的内容不同,带给烙画者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烙花的时候,需格外静心定身,感受清净美好;烙丘壑时则令人体会到深沉与雄厚;烙大漠时则有一种无尽的苍茫和寥廓……这带给人的精神上的寄托和力量真的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去传承的非遗文化。对我而言,每一幅烙画都蕴含着哲理,都有它被创作出的意义,都是万千种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这便是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和火花吧。这样的文化深度和内涵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文化自信吗?我们理应将这份自信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实践有结束的那一天,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却一直都在路上。拾传统文化,增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在实践之后也要继续坚持下去的事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7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