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非常荣幸地加入了洛阳师范学院的非遗调研队,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次调研活动可以说与我所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息息相关,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碰撞出火花的感觉。
在对鄢陵古桩腊梅盆景制作技艺传承人于发科先生进行调研之前,我首先上网大致了解了下他。一打开网页,一大段他所得的荣誉称号、奖项作品展现在我面前,多家媒体都对他进行过采访报道。采访视频中,于老先生说着一口地道的河南话,给人感觉特别亲切。我一方面感慨于老先生在古桩腊梅盆景制作领域的精深,另一方面又对马上可以采访到他而感到无比荣幸。
见到于老先生本人后,果真和我想象中的别无二致。于老先生穿着十分朴素,深色衬衫,黑色裤子,腰间系的皮带略微有些起皮,脚上的布鞋磨损痕迹明显,看上去和平时在地里劳作的老农民几乎没有差别。于老先生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他一手打造的梅园,园子中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一件件盆景作品不断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
于老先生对园里每一株植物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谈到腊梅时更是如数家珍,付出的心血可见一斑。健瘦的他迈着有力的步伐,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对腊梅的喜爱。于老先生还教给我们腊梅养护的口诀:耐寒耐旱喜阳光,畏湿忌涝喜半墒。于老先生对待腊梅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那般,把腊梅的喜好都熟稔于心。
整个采访中,于老先生说的一句话令我感触最深:“要考虑经济效益,能够活下来的传承人才是好传承人,只依靠国家补贴的传承人不是好传承人。”依我的理解,于老先生所说的“活下来”应该就是指不借助外界帮扶也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为此,于老先生打算搞一个腊梅盆景文化村,把鄢陵喜欢腊梅的仁人志士召集在一起,共同把鄢陵腊梅品牌炒起来,大家一起致富。于老先生虽年逾六旬,但为鄢陵腊梅奉献终生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也身体力行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于老先生对现在的非遗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主张不能单单讲非遗的传承这一部分,得想办法衍生链条,产业做大”。就单说腊梅这一块儿,于老先生已推出了腊梅茶叶、腊梅露等一系列产品,但于老先生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今后工作的重心还是会放在自己更擅长的古桩盆景造型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相信,于老先生定能继续将鄢陵腊梅发扬光大,使腊梅在新时代下绽放出新的光芒。
在谈到如今的年轻人时,于老先生表示不太看好,“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年轻人很难再吃得下去那个苦”,这正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古往今来,献身信仰,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非遗技艺本身有着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耗时费力等特点,因此更需要我们学会苦中作乐,永不气馁,“于此魂梦江海、万古河山之间,星火世传,奋飞不辍”,在非遗的舞台上,承担起非遗传承的职责,接好手中的接力棒,把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
最后,我们应重启对非遗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让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让非遗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非遗才能不断蓄势,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5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