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不息钱江潮,化作沙地我家乡。盐碱地,茅草房,压不垮我铁肩膀。赶起牛拖船,卖起萝卜干。抢起潮头鱼,梦想闯世界……”这是杭州河庄沙地人民耳熟能详的《沙地之歌》,唱出了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下的沙地文化,也唱出了沙地人民战天斗地、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沙地精神。
为了进一步挖掘沙地文化,为河庄孩子们全方位展现家乡沙地的风情画卷和精神根脉,杭州师范大学耕远文化团队积极开展教育科普的公益实践活动,于8月4日上午在善合慈善基地为钱塘区河庄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探究性沙地文化课堂,从“活”的环境创设入手,实现“广”的知识拓展和“真”的文化润泽。
“同学们都知道浙江是鱼米之乡,但是河庄的沙地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伴随着授课老师的提问,孩子们进行了火热的讨论。有的说“是耕作的土壤失去水分形成的”,还有的说“是远方的河流里携带而来的”……在短暂的交流之后,老师提出以科学的地理实验证实大家的猜想,小朋友们带着疑问,以好奇的眼光投向老师准备的实验器具。塑料箱、斜坡、烧杯、清水、泥水、搅拌棒,简简单单的五样材料却实现河流挟带泥沙入海,并沉淀形成沙地的全过程的生动再现,孩子们闪烁的目光紧紧跟随裹挟泥沙的流水迅速滑向透明水箱,停留在沉积的泥沙之上,不约而同地发出惊讶的感叹。“滔天逐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浩浩钱塘,荡荡江流,潮过泥淤,通过数千年的沉积变化,在钱塘江口形成了一片广袤无垠的沙质平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沙地。”授课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借助地理实验和视频资料,为孩子们揭开了沙地的第一个秘密——沙地的形
自然地理夯基础,人文地理拓新知。在为孩子们描绘了沙地形成的动态画卷后,新的问题产生了。“生活在这样的沙质土壤中,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环境,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呢?”为了培养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能力,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不同习性的食物,引导小朋友们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借助习得的新知,将恰当的作物一一匹配对应,在深化沙地特性的同时感悟前人的智慧与聪颖。随后,孩子们化身“小小建筑师”,挥舞手中的彩色画笔,在白纸上勾画出自己心目中最贴合当时沙地人民生存状态的茅草屋。以思入画,以笔为粱,寥寥几笔尽显孩童世界的新奇与思考。
钱江大潮,风起云涌,气势磅礴,实则道出了沙地的最后一个秘密:沙地人民战天斗地、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通过一段纪录片的引入,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围垦”的概念,紧接着,围垦造田英雄杨再庆的事迹深化了孩子们对于沙地人民勇立潮头、奋勇前进的“弄潮儿”精神的理解。在知悉了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故事之后,一位来自河庄小学的六年级的小郑同学激动地感叹道:“之前只会熟背‘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覆背雪山倾’的诗句,却不知道波涛汹涌的钱塘江背后有那么多伟大的英雄和感人的故事。我要学习杨再庆爷爷乘风破浪、吃苦耐劳的围垦精神,长大后也成为沙地人民的骄傲!”
对于本次课程设计的初衷,耕远文化团队成员表示:“沙地文化课程是一个融合文化和科学的综合性知识普及课程,立足河庄沙地实际,因地制宜反映地域自然特色和人文内涵,通过知识的重组、整合与深化,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探究性文化课程。”
钱塘是围垦精神的发祥之地,是沙地文化的传承之地,也是新城开发的核心之地。沙地文化课程在钱塘区河庄街道的成功落地标志着耕远文化团队在多元化课程设计和优秀文化传承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再到沙地人民坚毅、自强的文化品性,耕远文化团队坚持“活”“广”“真”的教育理念,使知识以创新的形态沉潜于学生的心灵。同时,探究性课程的设计引导孩子们在情韵丰满、意象深远、充满情趣的乡土课程中亲近家园,加深个体对乡土文化的情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2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