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湖北6月27日电(通讯员 刘微)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素来就有着男耕女织的传统。当地的织布技术与刺绣工艺分别入选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了地方上一张响亮的名片。为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人文技艺,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红安县太平桥镇“红安绣活传习所”续写非遗传承新篇章! 6月20日,“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完成了刺绣作品,开始着手装裱工作,首先传承人刘珊拿来了装裱的工具,按刘珊的指导,队员们一步步把绣好的作品粘贴在泡沫板上,等作品晾干后装入框中,这一步是为了防止因为胶水没干而导致后期作品发霉,等待半个小时装置完毕,大家进行拍照合影留念。 为了让“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接触到更多关于红安绣活的传统手艺,红安绣活传承人刘寿仙奶奶给队员们展示了绣花鞋垫的绣制并让队员们观看了虎头鞋的制作视频。刘珊为了给队员们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发放了课程调查问卷,各位队员认真填写了问卷上的问题,尤其是最后一项,当问及对于课程有何建议时,队员石仰梅提出:希望老师把各种针法基本适用的图案能够和初学者讲一下,给我们展示传统绣活与现代国潮相结合的产物,例如帆布包,眼镜盒,皮革笔记本上的刺绣,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融合;以及怎样搭配颜色会使整体比较美观。 最后便是队员们分享作品环节,刘珊让每位队员分享自己的作品,为自己的作品取名,对于作品的来历,配色和针法进行介绍分享。队员们分享的作品富有意境,话语都充满真情实感,整个分享环节充满了欢声笑语。首先进行展示的是“拾遗”队员范凯,她的作品名称是《蟾宫玉兔》,深蓝色的画布上绣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圆润白兔,白兔手中握着药杵在蟾宫中捣药;原本是圆月悬挂的地方绣着汉字“旻”。“颇疑宵梦到蟾宫,欲把秋毫分玉兔。玉虬银阙掀银髯,药兔蟾宫捣瑶髓。”玉兔是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形象,但在绣布上队员将传统形象进行改良创新,打造出优秀传统意境与流行现代元素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氛围。旻作为汉字,寓意秋天,暗示蟾宫内的桂树,一幅丹桂飘香月光清冷的蟾宫玉兔图跃然纸上。队员向大家介绍,她在绣这幅作品时正临近中考,所以希望用这幅蟾宫玉兔图祝愿高考和中考的学子们能金榜题名、蟾宫折桂。队员也希望通过融入现代元素,添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活力,打破大家对非遗的刻板影响,希望大家更能领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背后的寓意和美好祝愿。 6月20日下午,“拾遗”志愿服务队红安绣活培训正式结业,传承人刘寿仙和刘珊在“红安绣活传习所”为各位队员举办结业颁奖仪式,首先刘珊为每位队员颁发了双份证书,随后刘寿仙进行总结发言,刘寿仙对于队员们的培训成果做出了表扬,队长张文杰表示此次的红安绣活之旅学有所获,十分有意义! 结业仪式结束后,大家对于红安绣活与传统非遗文化还提出一些问题,对刘珊进行了采访,刘珊认真解答队员们提出的问题,在采访中,刘珊提到:“我们的红安绣活已经走向了国际上的14国家,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去往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国外也是十分受欢迎的”。当问到如何在传统的物质载体上融入现代化元素时,刘珊回答到:“我们的非遗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是进行挖掘保护,找出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步进行传承,最主要就是做宣传,像你们大学生来到红安培训就是宣传,学习到我们非遗的文化以及技艺;最后一步便是发展,在发展这条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非遗的传承人都是一些老手艺人。”而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刘珊更进一步引出了商业化与非遗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刘珊表示,如何在商业化当中依旧保证非遗传承的核心,在这两个环节之间搭建起平衡的桥梁也正是目前所面对的问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2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