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早上9:00,在“磨鹰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老师的带领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磨鹰风筝”传承院,开始了磨鹰风筝研学培训班第二天的课程学习。
来到传承院,孙宏成老师先检查了我们昨天完成的上色环节,对每个风筝一一进行点评,并让上色完成的不满意的作品,重新进行上色,反复叮嘱我们要认真踏实的完成作品,可见孙宏成老师是一位极其认真且较真的人。
随后孙宏成老师拿出来了他的神秘机器——热风机和切割机。孙宏成老师先向我们演示了如何操作两台机器。只见他拿起一根大木条,一只手推着木条向前走动,另一只手在下方抵着木条,防止木条偏离轨道,短短几十秒的功夫,一根木条就轻而易举地分成了两条。接着将分好的木条拿到热风机上方,孙老师也只是轻轻地转动两下,一个完美的弧度就产生了。看着孙老师神奇的操作,我们不禁激动起来,纷纷跃跃欲试。
我拿起木条,学着孙老师的手法操作起来。可刚刚将木条放上去,我就遇到了麻烦——如何将木条对准分岔口且平稳的推动木条前进。我两个手推着木条,可是木条在起始处纹丝不动,仿佛粘在了机器上面。当我再用力推的时候,木条已经偏离轨道,飞到地上了,仅仅是开始的第一步就已经难倒了我。孙老师看着我手忙脚乱的操作,走到我的身边来,再一次慢动作展示了一遍操作技巧。
这一次的演示,我看的更为仔细,也观察到了不少细节,可当我再次尝试时还是失败了。这时孙老师安慰我说:“功夫不是一天炼成的,要耐点心,慢慢来。”在我的反复尝试下,终于切割并热风完成一对木条。拿着这对小木条,看着我早已被木板磨得通红的双手,虽然很辛苦,但是心里美滋滋的。这一刻我深刻地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内涵;也不禁感慨于孙老师“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坚持。
接着就是绑骨架环节,而绑骨架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轻松,要将两根木条用细线绑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不小心可能就绑得松松垮垮,还没来得及粘合就已经松散开来了。因此仅仅是简单的绑骨架环节,也需要我们极高的集中注意力,静下心来,耐心的进行捆绑。看着和我手掌差不多大的风筝,竟然需要6根骨架,需要手工多次反复地打磨,我不禁感慨每一件手工艺品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苦,也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而在此时,我也是真实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传承人的不易。
最后,用两种胶水以先后顺序进行上胶,遵循“先身体后翅膀”的原则进行粘贴,静候15分钟,我的“四世同堂”风筝就完成了。当拿着我亲手做的风筝成品时,当看着同伴将做好的风筝放飞时,当瞥见孙老师欣慰的笑容时,一种莫名的感动和自豪涌上心头。
在第二天的实践学习中,无论是经验丰富又充满热情的传承人、丰富多彩的图案、还是千变万化的扎骨技艺,无不深深牵动着我的心,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我也将牢记“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初心,更多的感受非遗文化之美,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7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