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衰弱,面临无人继承的难题与困境,为保护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时代泯灭,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学子组织志愿者开展“拾遗”志愿服务队,以四个分队的小组形式于6月16日在湖北不同地区进行活动。
活动开展首日于7月19上午以李悦箐为首的拾遗第二小分队在宣纸烙画传承人胡友恒老师带领下参观了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农民艺术画馆,切身感受黄冈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胡友恒老师强调,黄州是有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亦是佛教文化重地,前有大文豪苏轼惊叹的赤壁风光,后有今人所建的遗爱湖,正是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他传承宣纸烙画的心。
同日下午,拾遗第二小分队来到胡友恒工作室参观并了解宣纸烙画作品背景以及老师的个人经历。工作室内放置了胡友恒老师的部分宣纸烙画作品,其中便有《赤壁风光》《钟南山院士》《遗爱湖十二景》等优秀作品。工作室的柜子里摆满了胡友恒老师所获得的奖项以及荣誉证书,“荆楚工匠”“湖北省技术能手”“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是社会对他的认可。胡友恒老师说,这些作品都是他为了中国梦而创作。他告诉学子,他年轻时一穷二白,年轻时自己脊椎断裂,经过十几年的治疗但是还是留下了后遗症。他对绘画有关的艺术起初只是爱好,经过时间的磨练变成了研究探讨。
“人生不可怕,就怕意志垮。”胡老师对学子们感慨道,如今他能顺利的传承宣纸烙画,靠国家和习近平书记的支持。他感谢遇到了一个好时代,通过一幅幅作品获得奖金维持生活。他常常告诉自己:他不能垮。当非遗文化面临失传的时候,他提倡要广学、精学。最后他赞扬如今的学生是时代精英,告诫学子们对待事物要有一颗炽热的心,要有顽强的意志。
随后,胡友恒老师为学子讲述宣纸烙画的历史背景以及绘画方式等。学子们了解到,烙画又称火针刺绣,最早起源于公元前1140年的商朝,在奴隶制社会大多被用作刑具,用铜烧红烙在犯人身上。随着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烙画被当作艺术用于瓷器木具上烙制花纹。据民间传说记载在西汉末年便有工匠于宣纸上烙画。烙画艺术也叫烫画,主要用器具温度的变化使画面变得立体。胡友恒老师强调,纸张纹理不一样选的烙铁也会不一样,学子将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的便是弯头是90°的40瓦烙铁。而在起稿时若出现错误也要按纹理擦拭,以防伤纸。烙画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烙制时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调整烙具的角度和压力。纸有三纸,分别为熟宣、生宣与半熟宣。熟宣主要用于画工笔画,不易发散;生宣为写意画,易发开;半熟宣为兼工半写画,会发开一点。宣纸烙画分为阴烫和阳烫,阴烫背景颜色深,前面淡,阳烫则与之相反。在宣纸烙画创作中,要先熟悉掌握工具,过稿,最后进行烙制。
胡友恒老师在讲述完背景及制作方法后为学子们亲自演示了一副荷塘戏虾图。胡友恒老师在对烙具简单加热后便在薄宣上用寥寥几笔一只生动的虾就跃然纸上。紧接着,拾遗第二小分队以两人一组的形式开始创作,制作宣纸烙画底稿。学子们分别完成了荷花图,牡丹图,金鱼图,沙漠图,派大星和灌篮高手动漫图。经过一下午的选材和商议,学子们用HB铅笔完成的底稿已初具模型。随后的一天半时间内,学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烙具对学子的底稿进行了描边与烙色,帮助学子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宣纸烙画作品。
通过此次宣纸烙画的学习,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及完成的不易,老师的匠人精神也值得当今的青年传承发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传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亦会将“拾遗”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下去,向各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