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巩固民族文化之根、弘扬民族精神之魂,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荆州实践组于6月22日来到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一起去学习制作磨鹰风筝,弘扬非遗文化。
进入风筝坊的学习区域,“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们见到了磨鹰风筝技艺传承人孙宏成。孙老师告诉大家,磨鹰风筝集扎糊绘放传统技法之大成,造型美观,工艺精细,彰显荆楚特色。它的鹰头、身躯部造型突出高挺,双眼部镂空并装配亮彩而能转动的“活眼”物体,以巧借风力闪转灵动;鹰喙的中后部位镂空以利“泄风”平衡,并为鹰眼部闪转提供动力;鹰的双翅采取“软翅膀”制作方法,以风助软翅飘动,强化动感效应。而磨鹰风筝的扎制技艺,包括“绘、扎、糊、放”四个方面:绘即绘花彩,包括色、底、描、染、修等工序;扎即制作风筝的骨架,包括选、劈、刮、弯、接等工序;糊即糊蒙面,通过选、裁、糊、边、校等工序将蒙面贴于骨架上;放即放飞风筝,包括风、线、放、调、收等程序。
正式开始学习后,老师首先介绍了磨鹰风筝的历史。然后让每个实践队员挑选自己喜欢的样式绘制风筝,有四世同堂、双头燕等样式。首先是绘制风筝,孙老师给队员们讲解绘制风筝的要点:上色时手要稳、所选的颜色要活泼鲜艳、绘制渐变色时需要用水小心晕染开、要注意留白等。实践队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得心应手,完成了风筝的绘制。第二步是给风筝扎骨架。先把竹子横向劈成一小段;然后利用热风枪与模具,让竹子弯曲的角度与风筝一致;再把竹子纵向劈成2毫米宽的竹条,并修剪边缘;最后用线和胶水组装竹条,把它们按照风筝的形状组装在一起,形成风筝的骨架。第三步就是给风筝糊蒙面。把绘制好的风筝周围多余的布料剪成几部分,让他们能够被扯开糊在风筝骨架上,在糊的过程中,需要在风筝翅膀的位置向里凹陷,形成风巢,这也是风筝能飞起来的关键。在胶水干透后,用剪刀剪去风筝旁边多余的布料。这就完成了风筝的制作。最后一步就是给风筝穿线。选取风筝最中心的部分,给上面两个点和下面一个点定点,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把这三个点以特殊的手法用线穿起来,并系牢。
在非遗传承人孙宏成老师的指导下,“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们都完成了自己的风筝,他们通过自己的手感受到了磨鹰风筝的神奇之处,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群众的尊重。非物质文化是地方的根,只有根牢固了,才能在时代进步中,始终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并适应时代的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