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队员在陶行知纪念馆对红色足迹进行寻觅学习,旨在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眼见山河凋零,耳听炮火轰鸣,当民族危亡来临之际,许许多多有志之士都选择了以身报国。他们坚守着心中的信仰,有些在半路倒下,但不屈的精神却永存后人心间,有些陪伴着千疮百孔的祖国一路走向光明,并在有生之年看见了国家更好的明天。
7月17日,我来到了安徽歙县的陶行知纪念馆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小北街。纪念馆建成于1984年,由瞻仰厅、放像厅、书画厅和5个大展厅组成。瞻仰厅正中是陶行知半身塑像。塑像身后上方是宋庆龄题匾“万世师表”,正面是毛泽东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屏风正面是陶行知手书“爱满天下。柱子上是郭沫若手书陶行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当我走进纪念馆,望着先生的塑像,我仿佛听到了您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谆谆教诲。看着介绍先生的一幅幅献身教育的图片,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照片展出了您从青年时期就献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事迹。您总是那么朴实和蔼可亲,您那闪烁着诚挚目光的眼睛永远注视着中国教育的昨天、今天以至未来。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位伟大的爱国教育家将自己短暂又艰辛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坚持兴办教育,始终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坚守教育阵地,放之今日,先生的教育理论依旧适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陶行知先生拥有前瞻性的眼光,他的教育理念滋养了那个年代一批学子奋发图强、保家卫国。在国家民族未卜的命运中,在民族前路的重重迷雾里,陶行知先生脚踏实地坚守教育事业,将教育实践与爱国主义活动紧紧相连。一生创办各类学校,为民族输送有用之才,亲手培育一批批撑起民族脊梁的栋梁之才。
陶行知先生生命最后的十年是跟着党走的十年。周恩来称赞他“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在他生命最后的100天里,他依然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奔走呼号、举旗呐喊,光演讲就达100多场。
通过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我对先生的生平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从先生求学、办学,可以看出他知晓中国教育的落后,此时先生在美国留学,本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却还是毅然决然的放弃国外优越的环境,回到祖国的怀抱,奔赴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先生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拉上正轨,自己编写教材,自己创建学校,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国情深度结合,他以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的高瞻远瞩,怀着“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的崇高感情,来到荒山僻野担任每月薪俸不足100元的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这就是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他说:“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师的手里,得培养出100万个合格的乡村教师,将会改变100万个乡村。”
此行令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今天的红色教育之旅,让我们既观赏到富有特色的革命旧迹,又在解说中了解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我为自己下定了决心,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成长为承担社会复兴大任的“新红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07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