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韦奕麒)近日,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红色兴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夏店镇进行调研。为了响应国家振兴乡村战略,该院结合专业优势,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团队作用,实地考察乡村情况,以科技力量助兴乡村发展。
“新‘薪’之火”,探寻源头能效提升
“新‘薪’之火”项目团队成员走访过程中发现,桥头村大部分村民仍使用木柴生火做饭,项目成员闵星瑞在询问了当地村民后表示,桥头村村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建设的沼气池所提供的沼气浓度低,无法稳定燃烧且燃气成本较高,若使用其他的燃烧方式,对于家庭的支出有着较大负担。项目成员对收集到的情况和数据进行汇总,总结出农村现在主要存在有农作物输出成本低,农村沼气浓度过低,无法达到稳定燃烧要求的两大问题。
项目成员表示我们会充分了解问题根本,并为此思索该如何解决问题。将在科研上作出突破,会对项目科研中的多孔介质材料进行进一步改进,提高燃烧效率,提升能源使用率,充分适应乡村沼气的发展,为其提供科学技术进行改善,为实现沼气在低浓度下能够稳定直接燃烧而做出努力。
“兴乡制能”,探索生物质能转化
“兴乡制能”项目团队下沉至桥头村,针对乡村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调查了村里的种植情况,并对该村的村民进行走访询问。通过这两种途径,项目成员陈格了解到该地区乡村是种植一年一熟或者一年两熟的水稻,一亩产大约在800斤以及稻壳年产量巨大,存在着生物质利用率低,无法有效加以应用的问题。项目团队不仅在当地进行实地调研,还对周边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在与当地企业湖北佳明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段佳振讨论交流时,得知此地区的松树存在松材线虫的病难,此病阻碍了该地区的松树成长,当地政府甚至为此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欲想解决患病松树。项目成员们指出针对乡村生物质存量问题,项目可以有效将生物质能源进行转化成纳米硅碳复合材料,实现生物质有效利用,并转化成新型材料;对于患有松材线虫的松树,当地可以建设碳化炉,通过纳美还原反应制造出多孔碳片和碳化硅材料,相比现有的砍伐处理方式具有更高的收益,可以有效解决松树患病问题。
项目成员希望能让项目技术,对乡村地区的生物质材料进行有效转化,并能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硅赋异禀”,探求产业出口融合
经过十多天的社会实践调研,“硅赋异禀”项目成员们对该地区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分析了该地区居民的居住情况和乡村生物质储能数据。解决问题是在所不免的,但如何实现产业出口,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不仅是关系产业结构,还是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一步。
为此,项目团队成员对乡村地区现有的企业以及产区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形成了具体的调研报告。不断地讨论交流,为产业出口寻找新的融合方式。项目成员针对巨大生物质储能转化成硅碳复合材料的科研成果转化,提出了将该新型材料运用于新型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为乡村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出口途径,可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居民提供可观的经济收入。
项目成员将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与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断结合,同时表示希望能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为乡村振兴发展出谋划策,在科研技术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后,能为乡村地区谋发展谋幸福,以此彰显乡村振兴的幸福感,为国家贡献属于自己的努力。
项目成员余可多说道,“当自己拿起相机,将镜头聚焦于乡村,才能更深入了解乡村,发现在乡村地区的种种问题。只有发现了才能想办法去解决。”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团委书记王雨辰总结道:“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下,乡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提升,将科技力量与乡村实际情况相结合,乡村土地也是大有可为。”项目成员们也纷纷表示自己要为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32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