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保护宣传苗族挑花文化,赓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历史,探究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浸润下泸溪县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泸溪县调研分队于7月20日抵达洗溪镇芭蕉坪村参观调研。
芭蕉坪村,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苗寨,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芭蕉坪村于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被授予“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于梁家潭乡与吉首市排绸乡、古丈县河蓬乡接壤之交汇,多乡纯苗地区村寨之中心,芭蕉坪村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数纱”、“跳香”极具少数民族特色,村里苗族挑花普及程度高达90%,苗族妇女几乎人人会绣、家家爱绣。
村妇联主席张自梅女士及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团队一行,为团队成员介绍村寨里的别致风景及苗绣挑花发展情况,在一片湖光山色、晴芳潋滟中,团队一行用手中设备实时记录,获取详细资料并在张主席的带领下拜访了村寨里极具代表性的绣娘家庭。
踏着青石板砖,拨开轻纱薄雾,团队一行寻寻觅觅到达了村寨著名绣娘梁仁莲奶奶的家中。梁奶奶正忙碌在厨房中,看到团队成员的到来连忙放下手中家务,热情邀请团队进入里屋。还未来得及自我介绍,梁奶奶便热情地拿出她精心制作的苗族挑花制品向团队成员展示。梁奶奶介绍到自己平时制作的作品多以头帕、鞋垫等日常用品为主,莲花、蝴蝶、喜鹊鸟都是奶奶的纹样来源。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由于其耗时过长、顾客来源不稳定,苗族挑花大多作为一种副业来为家庭创造收入,作为销售情况较好的家庭,苗族挑花产品为梁奶奶家创收也只约有2-3万左右,加之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影响,挑花产品创收仍呈收缩之势。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当我们询问到村寨是否探寻一些新举措新路径来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时,梁奶奶眉梢带喜,向团队一行展示着着村寨里面草鞋、挑花作品通过电商、直播等形式带来的卓越成效,并殷切嘱托团队成员要承担大学生的责任使命,保护传承好民族文化之瑰宝。
在告别梁奶奶后,张主席又带领团队一行来到杨庭莲奶奶家中。杨奶奶年事较高,与团队成员间语言沟通存在问题,便叫来其女儿与团队成员进行交谈。在交流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现在村寨里面主要的销售模式是公司订单以及游客散买的形式,其中公司订单会将原材料和产品要求都下发给村寨绣娘,绣娘们完成制作后将产品寄回即可获得收益,缺点在于这种形式目前订单较少,创收效果不佳;其次游客散买的形式由于受到疫情冲击,目前基本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杨奶奶及其女儿表示目前苗族挑花发展情况还是较为严峻。
与此同时,杨奶奶向团队成员表达了其担忧:“技艺养不活人呐,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芭蕉坪村空心化较为严重,留守在村子里的人多为幼童及60岁以上的老人,加之苗族挑花生产程序繁琐、耗时较长,目前传承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杨奶奶表示自己的女儿也只在十几岁的年纪学习了一点苗族挑花,孙子一辈更是无从谈起,年轻一辈不愿意学习的话,很担心这门技艺会就此消失。空心化除了影响传承人的选择外,也为苗族挑花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创收带来了极大影响,原本苗族特色节日“三月三”、“六月六”是为村寨里的年轻人们提供交友交际的节日,现如今村寨里的年轻人急剧减少,对苗歌、拦门酒等活动形式发展不起来,参加的人员也多为中老年一代,使得苗族传统节日失去了其原有韵味,经济创收效益也大打折扣。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民族文化事关民族命运,是民族存亡之本,在新时代,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不应被冲刷侵蚀,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应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重新向世人展示其绚丽生机。青年一代更是要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为往圣继绝学,为民族谋复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92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