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增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探索非遗文化如何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6月27日,武汉东湖学院“筑梦经济人2022”实践队前往湖北神农架林区开展关于“非遗文化,传承有道”的暑期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堂房蝶绣”的工作室,参观其手工艺品并进行采访。杨钿老师首先对“堂房蝶绣”本身对实践队员进行普及和区别。杨老师说“我们的绣品与市面上的其他绣种是有相似之处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做到从一层到七层的蝶绣,这是我们的独特之处。”,“小作需要一年时间完成,而大作则需要三年时间来完成”,而关于堂房蝶绣的传承理念,杨老师认为大型刺绣(大卷)一定要绣,因为大卷一般比较贵重,可以很好的传承,而小作常常被私人买家所收藏,难以被不断传承。但大作一定会被传承吗?答案也不是肯定的,大卷作品本身也一定要有文化积淀在其中,这使得在大卷作品上,堂房蝶绣的成功目前还无人能超越,杨老师强调“只要有好的作品,一定是有生命力的。”
从外婆、母亲到杨老师,“堂房蝶绣”的继承源自杨老师从小跟随母亲不断地学习。从江西到神农架,“杨氏家族”的搬迁也给神农架带来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堂房蝶绣”也在这片土地上扎土生根。
在介绍的过程中,杨老师开始介绍自己所获得的一些荣誉,例如“全球首届旗袍大赛总冠军”、“中华卓越民营企业家”、“非遗旗袍领军式人物”,杨老师以严肃庄重的语气逐项介绍自己所获得的荣誉,显示出对这些奖项的重视和自身的底气。
当老师讲到自己为什么要走出大山,回到大山,再次走出大山时,情绪略显激动。杨老师大学毕业放弃了无限的机遇,带着满腔热血回到神农架,在跟随母亲学习了“堂房蝶绣”的制作工艺之后,杨老师想要更好的发扬、传承堂房蝶绣,所以她又开始走出大山,在这一步又一步的抉择之中,堂房蝶绣开始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随着杨老师亲自打造的“宜都市堂房蝶绣博物馆”马上完成建设开始面向大众,相信有更多人会了解“堂房蝶绣”,走进“堂房蝶绣”。
当实践队队员问到“堂房蝶绣”的经济效益时,杨老师表示,当前所接到的订单基本都是高定,制作时长一般为30至90天不等。得益于制作工艺的精妙和对于质量的严格把控,堂房蝶绣的成品多年来零差评,所以杨老师及她的团队在将来打算进入自媒体行业发展,将这种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国内外更多人,让非遗文化深耕海内外市场。
针对堂房蝶绣未来走向何方,杨老师认为还是要大力发展线上直播销售,以及带领“堂房蝶绣”前往深圳、北京等城市开展融资工作。在完成融资后,杨老师将开展批量制作,以满足客户需求。但同时杨老师担忧资本的介入会使传承人对非遗产品质量和设计的主动权丧失。
目前堂房蝶绣的普及和人才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杨老师认为要走进校园,使更多小朋友了解堂房蝶绣,将传统手工艺带进校园,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中开展“堂房蝶绣”的手工课制作,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杨老师说“我们尝试与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每周两次课将‘堂房蝶绣’制作工艺和技法教授给学生,学校看到学生学习到了知识,家长也看到了孩子的作品,也觉得蛮有意思”。
在本次采访的尾声,杨老师与实践队员一起打开了一副“堂房蝶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实践队员仔细看着一针一线表达的北宋都城东京当年的繁荣与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无不惊叹技法精妙和宏伟壮观,使实践队员对杨老师自身和它所代表的“堂房蝶绣”肃然起敬,感慨杨老师带领“堂房蝶绣”过去的艰辛和现在的成功。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加强,“堂房蝶绣”这一文化代表将焕发出新的光芒与无限的生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58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