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淑静 吴懈)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为切实推进华安县乡村振兴的发展,苏颂习堂实践队于7月15日上午前往漳州市华安县土楼进行实地探究并融入数理思维弘扬土楼文化。
(图为集美大学苏颂习堂实践队宣讲员在漳州市华安县二宜楼门前合影)
观土楼之形,品数理之美
土楼的建筑风格瑰丽独特,其单体布局规整,中轴线鲜明,主次分明,与中原古代传统的民居、宫殿建筑的建筑布局一脉相承。建筑物的对称美是力的传递和美的表达,既顺应力学规律,又富有美学表现力,这是源于中国人骨子里对数理之美的追求。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每一层圆环比是3:1。土楼最早时是方形,不但坚实牢固,而且富有神秘感。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并设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便如同铜墙铁壁,万夫莫开,楼内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但以同等周长围合成圆形的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因此,圆楼具有比方楼更大面积的内院空间。方楼的木构件长宽不一,内装修复杂精巧;圆楼的木构件尺寸统一,内装修简洁大方。出于这些数理科学方面的考虑,客家人又打造了圆土楼。
(图为漳州市华安县二宜楼图片)
(图为漳州市华安县二宜楼图片)
读土楼之史,品建筑之韵
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则是一种生土圆楼,称作“二宜楼”,是福建省一千多座土楼中的佼佼者,有着“神州第一楼”、“民居瑰宝”、“土楼之王”等美名。“二宜楼”依山傍水,背倚高山层峦叠嶂,近处山丘绵延逶迤,宛如蜈蚣缓缓爬行;山前地势平缓开阔,两条清澈的小溪于楼前交汇后直奔西南而去。小桥、楼阁、翠竹、村舍点缀其间,风光秀丽,美不胜收。
该楼始建于1740年,历经三十年方才建成。该楼酷似古城堡形,但又不同于城堡,在福建省内同类建筑中单体最大,占地6.35亩,建筑面积3308平方米,直径73.4米,分内外二环。外环四层,墙厚2.53米,高16,如今当人们走进“二宜楼”,古色古香、古朴雄浑、幽深宁静之感便油然而生,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神秘而华丽的世界。
(图为从土楼向外观看的视野)
集数理之美,探土楼之秘
土楼的黄墙黑瓦上,挂着几个竹制的喇叭,墙体中以向上弯曲的凸管道构成传声筒,古时楼外人夜深而归,家人心有担忧,但却也需要休息,双方都顾念着对方,便积极创新,在大门旁设计了一个特别的传声筒,尤其在传声筒内部的“小巧思”更是彰显了满满的智慧其形状使雨天不易积水,声音传播路线曲折,虽然有所损耗,但声音凝聚,在后程又有喇叭状聚集扩大音量,使土楼内的人可以听到楼外的讯息。而且土楼大门上方处有水流缓冲墙,当二楼倒水从竹筒处流下时,水流的势能大,冲击力强,所以缓存墙的存在,会使水流顺土楼木门流下,隔绝火势,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需求与设计,但也透露出满满的巧思。古人以数理智慧联系内外,厚厚的城墙与大门也拦不住亲人细致入微的牵挂。
自下而上纵观土楼全局,厨房、仓房、住房依次修建,这样的安排具有可靠的科学支持,土楼的防火安全是首要考虑,将厨房设计在一楼就契合这个思想,而仓房的安排则是出于承重的考虑,居住在上层的客家人的需求则是充足的阳光,为此给与了数量庞大的窗户。客家土楼的设计总结了各项需求、各方条件,是顺应居民需求,符合科学事实的智慧结晶。
(图为漳州市华安县二宜楼传声洞)
土楼作为当今的建筑瑰宝,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化上是博大精深的,在功能上是包罗万象的,在价值上是无与伦比的。他包含着满满的科学理念,辅以丰富的数理知识,以各个角度来观察土楼,都能发现其中的数理巧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46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