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蚌埠市7月10日电(通讯员 胡婧 王佳霖)
为了解双墩遗址文化发展情况,探究以教育游戏为载体的大遗址文化传播路径,“安徽财经大学大遗址文化探索团”分别于6月18日和6月19日调研了双墩遗址公园,以及对其文物展出的蚌埠市博物馆,积极讨论了遗址文化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并与工作人员交流以教育游戏为载体形式的现实措施和发展意义。
长夜消逝,晨光破晓。探索团的队员们迎着初夏的朦胧,带着对暑假的憧憬前往了本次实践的目的地,一路上同学们看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街景话题聊到了本市近些年来的发展,有人说它朝气蓬勃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也有人说它停滞不前,产业落后垂垂老矣。双方各执一词难舍难分。经过一路上的辩论后双方最终达成共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迎着带有些许燥热的微风,安徽财经大学大遗址文化探索团的少年们推开车门,走向了最终的目的地,正式开启了本次暑期实践的征程。
18日,探索团成员来到了蚌埠市双墩遗址公园,从双墩一号春秋墓一路步行至双墩文化遗址,探索双墩遗址以及“双墩密码”。双墩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坐落在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在1985年11月全国文物大普查时,该遗址被蚌埠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从采集到的陶片、石斧等文物标本看,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心面积达12000平方米左右。双墩文化作为淮河流域的特色文化,也是一种神秘的文化。至今已出土了607件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可探寻7300年前的文化古迹。
图为成员与部分游客交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阚振轩 摄
双墩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团队成员被这神秘的双墩文化深深吸引,更加崇敬于淮河流域远古先民积淀的深厚的华夏文化与民族精神。在调研过程中,遇到了从外地前来的游客,他们对双墩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说到“双墩遗址揭秘了蚌埠地区的远古记忆,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当被问及传播发展状况时,表示遗址的发展如今得到了一定重视,有很大的空间,应该从创新的角度以更丰富的方式进入大家的视线。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蚌埠市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阚振轩 摄
19日,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蚌埠市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双墩文化及出土的珍贵文物。在“孕沙成珠•蚌埠古代历史文明”陈列场馆中,大家再一次感叹蚌埠悠久的历史文化:七千年前,双墩刻划符号展现了中国文字的萌芽状态;两千六百年前,钟离君柏墓揭开了神秘的钟离古国面纱;明清时期,蚌埠社会逐渐成型。在双墩文化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专题陈列场馆,我们见到了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真迹。作为女性神像,其美丽与清朗的精神气质体现了华夏先民对神圣的崇拜,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雕题纹面”的最早实物例证,堪称是“最古老的微笑”。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博物馆小游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阚振轩 摄
纵观整个博物馆,常规的展出形式外,还有考古体验馆,猜灯谜游戏和模拟场景等创新形式展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如今博物馆发展也走向改革创新的道路,与教育、科技、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非常有意义,在被问及教育游戏时介绍到,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游戏的广泛普及下,以游戏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游戏确是成为了博物馆吸引公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此队员们就如何将博物馆与教育游戏相互融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在蚌埠市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阚振轩 摄
凭借这两日对蚌埠市大遗址文化的相关实践调查,“安徽财经大学大遗址文化探索团”的队员们从双墩遗址公园和蚌埠市博物馆学习并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队员们对中华早期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意识到双墩文化是淮河流域的文化名片,要保护与发扬双墩文化,不仅仅是将文物复原供人们参观,而是需要被大众所知,喜闻乐见,让古老文化真正活起来。
实现中国大遗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创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墩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新媒体的引领下,融合更多新型形式表现出来,逐步发挥优势力与竞争力,形成核心凝聚并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队员们凭借自己务实投入的实践态度,为美丽珠城大遗址文化的创新传播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其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44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