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润星泽”教育关爱团在岳阳市湘阴县金龙镇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赴红旗星村探访竹编手艺人坚守的匠心,了解非遗文化传承情况,挖掘篾匠师傅背后的故事,探寻指尖上的“芭蕾”竹编文化,从一份份地成品中感受手艺人的匠心坚守,从一句句热情地展示介绍中发现传承的力量。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一向对竹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竹制品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走向衰落,由最初的陶器原材料衍变为日常家居用品,大到桌、椅,小到竹篮、竹筐皆同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教育关爱团队来到易大伯家门前发现他正在细细打磨一根竹编小篮子的竹篾,只见他神情专注,红润的脸上眉头紧锁,腰上绑着长长的围裙,坐在小竹椅上埋头细作。不一会儿,一小捆长粗竹片就变成厚度均匀、纤细轻薄的竹条。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的十指满是厚厚的茧子,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在访谈过程中易大伯很可惜的告诉队员,除了他自己居住的附近村民可能会使用外,目前基本上没人会购买和使用,这项技术正在慢慢地消失。“只要我不停,竹编就不会停”他表示目前能做的只有坚守住这项手艺,多做一些实用性强的竹编制品,多一份让更多地人知道的机会。
易大伯对于我们的到来倍感喜悦,热情地告诉队员做成一份合格的竹编制品所需要经过的复杂的工序,经常一天下来也只能完成一份。从选择做蔑的合适材料得精挑细选。选材上首先必须要五年以上的竹子,其韧性才达到做蔑的要求。做成一个竹编制品,起码要一根大竹、六根小竹,竹子的大小往往在它破土生长的时候就基本定性。选用的竹子要竹节板正,没有疤痕,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竹编制品的美观度。材料选好之后,就开始用竹刀破竹剖片。这是一项技术活,别看易大伯操作起来轻松自如,但一般人很难做到将一根竹子破成竹丝并且不断裂,这便是老手艺人的绝技。手工竹编制品的工序复杂,准备也很繁琐,光一个普通的菜篮子,竹篾和骨架的类型就需要多种。编织手提篮一般从底部开始往上编,竹篾和骨架边编边加,用篾尺给竹篾穿插,每一根竹篾之间的距离相等,方向平行,互相咬合。一个精巧耐用的竹编篮慢慢在他翻飞的指尖成型。
易大伯展示的竹篮作为曾经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使用的是俯拾皆是的材料,派的是最接地气的用场,陪伴的是最平凡无奇的日常,千百年都是如此。应生活而生,应生活而发展。也正因如此,竹篮在才在每一个寻常日子里、在平凡劳动者的手中,磨练出了极致的工艺,展现出优美的风姿。
对于他们而言,竹编不是一项枯燥的工作,以平凡绘出非凡是他们坚守的底色,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而这种热爱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让他时刻以年轻的姿态,宛如一棵生命力旺盛的树苗疯狂汲取着各种知识,茁壮成长,在竹编领域崭露头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学习保持始终如一的纯粹,精研、专一的工匠精神。
去探寻竹编文化,更是为了号召大学生们去传承竹编文化,传承传统精神,让这一份份独特的匠心,一份份对传统的坚守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更好的保留。匠心精神的传承,会激励劳动人民在奋斗路上勤劳坚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自强不息,持之以恒。
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学习“工匠精神”,将这种精神落实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学习“工匠精神”,当代青年永远保持学习进步的热情,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摈弃过时落后思想,接纳新知识,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做到“守正创新“。用心去思考,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应用新设备新载体,主动地做好工作。方法上要不断总结反思,抛弃陈旧落后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创造出新颖、有效、吸引人的方法,创造出日常工作的新效果,新途径。弘扬“工匠精神”,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用心体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把最小的事做到极致,争做时代先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15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