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手传承展一地情。人土风情如此,手工艺术也是如此。在祖国的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各自施展本民族的智慧,从饮食、服饰、手工艺等方面,给世界展示了丰富多彩、绚丽斑斓的文化瑰宝。通过此次寒假时间,深入了解学习扎染技艺,积极投身于保护并宣传中华民族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一千多年来,由于断续、原材料、传承等多方原因,扎染技艺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深深地刻下了不同民族的印记。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古代常见的防染印花纺织品有绞缬、蜡缬和夹缬等种类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通过学习扎染悠久的历史,学生了解扎染起源于黄河流域。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于新疆地区。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
通过此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明确了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通过对扎染步骤的学习启示大学生,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应坚守淡雅本心,内心充盈平和和宽容,应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后展示自身的才能和风采。
通过专业的扎染制作者的介绍,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制作者带领我们阅读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的旧籍:“‘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告诉我们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逝去的无形无迹的光阴正遗留在一幅幅扎染中,展现着古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情感,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青白两色凝重素雅,老一辈传承人注重蓝白分明,象征人做事要清清白白,做人要明明白白。我们
作为大学生应该懂得手工扎染历史悠久,作为一门工艺美术种类,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是其它染织物所不能替代的。它朴素自然,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老实、善良和乐观 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的生动表达。
大学生在扎染中学会为人处事,学习生活中的朴素道理。如今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志。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坚守民族的特性,积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充满活力,具有温度,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保护,展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展现学生爱国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更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能够在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学习过程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学习扎染明白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并且增加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思想深度和广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0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