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至2月20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兰建设海绵城市小队”在张恒老师的指导下,基于近年来韧性城乡理念的发展,针对城乡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在蚌埠市及各队员家乡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旨在为后期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助力乡村振兴。
1月26日,寒假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在线上举行。队长与队员们共同商讨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让团队成员对本次社会实践主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队长与队员进一步商讨调研地点与方式,最终确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队长通过前期团队成员对项目主体的了解和对韧性城乡理念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进行资料收集,进一步做分享与交流,为本次社会实践的具体思路和具体流程做出阐释,进行团队成员具体工作分工安排。最后,队长对本次动员大会做出了总结并叙述了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工作展望。
1月26日—2月20日,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及上网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了蚌埠市典型海绵城市建设地点——学苑路与虎山公园,之后团队成员采取了线下调查问卷的方式,走进各自家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此同时也通过问卷的形式宣传有关海绵城市的知识。通过居民们对海绵城市提出的问题,结合团队成员上网搜集整理的资料,以期对城乡韧性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城乡的海绵化程度。
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大多因为城市的排水能力差,下雨后雨水部分蒸发流入江海,城市没有很好的蓄水能力,导致长时间不降水又会发生旱灾。若城市的路面都采用透水沥青路面,人行道部分可以用透水砖或者透水混凝土,这样的建设将会大大提高城市的海绵化程度。
本次实践活动对于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这是一次新的认知,引发起团队成员们很多的思考。近期,我们国家局部地区因暴雨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传统的防灾减灾观念已难以有效应对灾害,如何更有效地防灾减灾已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措施实现对雨水的吸收、储存、利用、缓释等,缓解城市雨水排放压力,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其本质在于转变传统城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建设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这次的实践活动对于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让我们对韧性城乡背景下海绵城市赋能乡村振兴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与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乡生态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团队通过分析和整理蚌埠市目前海绵城市在韧性城乡理念下的发展现状,为后期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够可持续性发展。(撰稿:黄镜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35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