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网韶关2月2日电(通讯员林贵香)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探讨如何通过把以瑶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寻求更好地传承、保护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家乡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2022年1月16号至1月121日,广东海洋大学乳源瑶绣调研队前往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开展了返家乡调研活动。
走访“妈妈制造合作社”
2022年1月16,乳源瑶绣调研队在乘坐当地大巴车路上经过重重叠山中来到乳源游溪“妈妈制造坊”对“妈妈制造坊”负责人邓秀花进行采访,了解到该县游溪镇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瑶绣技艺,培养更多的瑶绣技艺人才,带动当地妇女尤其是农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提高收入、加快脱贫速度、推进乡村振兴。该县游溪镇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瑶绣发展。
实践队员们通过与邓秀花老师的交流沟通了解到,2018年,游溪镇成立了“韶关市女性企业创新孵化基地”和游“妈古”瑶绣传承志愿服务队,大力引导和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伴随着瑶绣产业的日益成熟,2019年1月,该镇成立了“妈妈制造”专业合作社,通过“传承人+瑶绣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合作社绣娘们以新产品、新业态助推文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以11名绣娘为骨干,团结带领全镇广大瑶族妇女同胞学习培训、设计创新、发展生产、带动了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
图为实践队员在游溪镇妈妈制造合作社参观考察。通讯员张美瑜摄。
采访“传帮带”培育刺绣能手
乳源瑶绣调研队一到过山瑶风情园工作室,就看见一间宽大明亮的房屋内,十几名穿戴瑶族传统服饰的绣娘正一针一线地绘着手上功夫。房屋内的陈列柜里,摆放着大小不一、已经完成的瑶绣作品。最大的一幅近乎占据了整张长桌,黑色的底部上,中间绣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图案和各种瑶族人物刺绣,四周则缀满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瑶族纹样。
如今,在过山瑶风情园,退休后第五批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邓菊花承担起了瑶绣教学工作,不仅教授来自全县各地的志愿者及绣娘,还在乳源民族实验中学,民族职业中等多所学校开创瑶绣课程,将瑶绣带进校园。通过对邓老师的采访,乳源瑶绣调研队了解到由于瑶族没有文字,因此刺绣中不同的纹样,就成了情感表达的方式。目前,乳源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瑶绣文化整合当地资源打造了瑶绣非遗工作站、瑶绣瑶服传承基地、瑶绣文化研培中心、非遗名家工作室、非遗文创展厅等文化阵地,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志愿者,形成了一批以非遗传承发展为宗旨的文化志愿服务优质项目,推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创产品,建成了集非遗传承、展示、教学、体验、产品研发、销售、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文旅服务平台,同时大力推动非遗进景区、进酒店、进校园、进乡村、进集市。
图为邓菊花老师向队员们解释瑶绣。通讯员张美瑜摄。
非遗工坊让绣娘钱袋子鼓起来。
据悉,目前游溪镇合作社已培育刺绣骨干40余名,培育“绣娘”400余名,年均出售手工制品600余件(套),年均增收1.5万元。该合作社通过举办瑶绣技艺30期培训班。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单亲家庭、低保户、留守妇女增加收入,提高了广大妇女的瑶绣技艺水平,促进了瑶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效带动农村乡村振兴。根据对游溪镇绣娘赵拉婢采访,乳源调研队了解到瑶绣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很多农村瑶族妇女的生活,加入合作社后,绣娘们能够充分利用日常闲暇时间,通过自己的手艺增收致富,实现自身的价值。
除了游溪妈妈合作社外,2020年乳源还设立了以县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文化+扶贫”特色模式的源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乳源瑶绣调研队对其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在乳源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赵咏兰看来,工坊已开展瑶绣技艺培训62期,培训8000余人次,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妇女1200多人。设计推出60个类别的瑶绣产品,分别有旅游手信产品、民宿装饰品、瑶绣文创产品、瑶绣家居品等,多种瑶绣文化产品,使瑶绣更容易发展生存。工坊让每个乳源绣娘每年增收超过2万元,为全县脱贫户增加经济产值超过100万元,推动乳源脱贫攻坚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图为实践队员在与赵咏兰女士进行简单访谈了解瑶绣发展情况。通讯员张美瑜摄。
调研小结
通过“妈妈制造合作社”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数据看出,瑶绣不仅充分展示瑶族刺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且帮扶带动更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增收致富,为全市妇女创业、就业、乡村振兴工作起到带动作用。 瑶绣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当然离不开当地政府对瑶绣文化的重视还大力支持。瑶绣文化继承人和瑶绣非遗工作坊、合作社等是其中的转接站,让瑶绣非遗文化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更好地传承、保护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291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