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9月10日电(通讯员 武庆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7月16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赴山东临沂蒙阴“追寻红色足迹,调研蒙阴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团队一行10人,在张永中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山东省临沂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深入基层了解农情,积极进行农技推广,助力科技支农,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16日早上8点半,赴山东临沂蒙阴“追寻红色足迹,调研蒙阴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团队的第一站来到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占地面积100余亩。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设置有红嫂主体展馆展区、红嫂生活体验展区和沂蒙红色遗迹展区。该馆以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核心内容的红嫂精神。
团队成员踏入沂蒙红嫂纪念馆,看着展室内一幅幅珍贵的画面,一幕幕生动的人物画像和雕刻,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出现在队员们的脑海中,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把自己的家当做抗日第一堡垒部的王换于、用身体架起火线桥的李桂芳、拥军好妈妈胡玉萍等英模人物映入大家的眼睑和脑海中,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采访中出现了一个让许多团队成员极为惊讶的事情,就是场馆内大多数上了年纪的工作人员都曾经担任过电影《沂蒙六姐妹》和电视剧《沂蒙》中的群众演员,虽然她们年近六、七旬甚至只字不识,但是当团队成员读到“蒙山好,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这句话时,老人们好像回忆起了当年参加拍摄的过往,笑着对团队成员说:“我知道这是说明德英的,当时我们都当出演了,哈哈。”能够看出,她们对参与拍摄沂蒙红嫂题材的影视作品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
伟大峥嵘岁月,红色沂蒙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追寻红色足迹,与热烈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相联系。16-17日,团队成员在参观学习的同时,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积极采访当地的工作人员、游客和居民。根据团队成员的调查结果,纪念馆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工作者,对沂蒙红嫂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工作人员在引导团队成员参观学习过程中,详细介绍了沂蒙红嫂的大爱情怀和对我党作出的巨大贡献;参观纪念馆的游客怀着敬畏和崇高之情细细品味红嫂年代的历史事迹,在与游客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很多都是外地千里迢迢赶来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的,有的游客甚至是故地重游,向他们的孩子述说那段光辉历史和永垂不朽的红嫂精神;土生土长的沂蒙当地人,他们对红嫂精神有着深刻理解,对沂蒙红嫂精神的发扬有着高度的热情。上至黄发,下至垂髫,他们对沂蒙红嫂精神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了解和认识,十分值得当代学生学习。
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团队成员重温红色故事,感受那个年代的特殊情怀,又将之与实际相结合,用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武装自己,投入到伟大的乡村振兴大实践中去。从“沂蒙大姐”李桂芳运送军粮、看守烈士遗体,到胡妈妈胡玉萍积极学习雷锋帮助部队做战士思想工作,再到“永远的新娘”李风兰苦等十二年孝敬公婆、领养孩子,以及做鞋垫三万双的范桂君……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开拓国家建设新局面、继承民族使命的后继人,于党于国而言,红嫂精神仍然是一堂醒世的警示课,警示着人民,只有毫不动摇的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如一地用一言一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继续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国家的振兴事业才能如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在人民的支持下继续大步昂扬朝着一个又一个胜利迈进。
类似这样的故事团队成员们还了解了很多,罗荣桓带病期间将部下送的甲鱼汤送给同样生病的房东老人,而自己继续吃着发霉的煎饼,八路军战士争着要把百姓的水缸挑满的“满缸运动”,创办教百姓读书识字的“庄户学”、“识字班”等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也送他上战场”的歌谣是对沂蒙百姓的真实写照,这也说明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得民心者得天下,党和军队与沂蒙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形成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使沂蒙根据地成为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光辉典范,在当下,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学子学习和体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5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