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0日山东农业大学赴胶东寻找手艺人传承非遗文化实践团队全体成员于陇西县拜访手工银匠,以实际行动弘扬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弘扬匠人风采。
一个黑黑瘦瘦却又精神十足的中年男人是我们对谢彦江师傅的第一印象。如我们预料般的沉默寡言,他并不热情,甚至不主动。只见他熟练的将簪子放进温度高达一千多摄氏度的坩埚中融化,然后将其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型,按照原来的花纹进行錾刻、焊接以及打磨抛光。他依旧寡言,眼睛里却闪着不一样的光彩,带着骄傲,也带着自信。看着旧簪子一步一步变得崭新光洁,我们第一次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传统银饰打磨的魅力并为它所折服。我们认真打量这个藏在深巷中的小院,不大却处处染着古朴的气息,似乎与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我们与谢彦江的儿子谢强交流,一个学美术出生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和父亲一起经营这家小小的店。他是很热情的,富有朝气与活力,介绍给我们很多银饰打磨的知识,还给我们看他最近正在研究的银画技艺。银画技艺颇为生涩难懂,专业名词繁杂高深。他时不时向父亲抛出一个问题,低头干活的谢彦江会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他,一问一答之间我们似乎真的可以看见一种传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是很难耐得住寂寞与枯燥来干手艺活的,他却一门心思扑在上面,这是很难得的。他指给我们看院子里那个传承了四代的拉丝机器,斑驳陈旧的“谢”字招牌,很认真的地说:“有些事情是需要人来做的,不是为了别的东西,就是为一种纯粹的传承和念想。”
伴着暮色,我们回家,路上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世界好像在慢慢失去一种氛围,一种慢下来、沉淀下来的氛围。我们又想起谢家父子,不怒不抢,藏于深巷。靠着一种信念就可以简单而质朴地进行一种文化的传承,有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更有现实的鲜活与灵动。匠人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传承,修修补补好人们的念想,将遗失的感情归位,默默做一个重要的旁观者。
在谢家的手工打磨店,看到修好的簪子,我们会心一笑。这支簪子并不名贵甚至是廉价的,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了温度变得珍贵起来。很多老玩意被丢弃,是因为它们不再迎合人们的需要,不再创造价值。但总有一些人小心的把它们珍藏起来,用代代传承下来的技艺把它们变“新”,赋予新的色彩与温度。
我们也开始自省,开始反思。大千世界,饮食男女,生活简单而重复,每个人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前进,有的人“落俗”,有的人“脱俗”。而我们以“佛系”青年自居,越来越沉迷于浮躁浅薄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更加夸张的“俗气”。像谢家父子那样的人,生活也许重复枯燥,但总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带给别人一种久违的感动,于小小的一方天地之中,成为自己的造梦人。我们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不汲汲,不戚戚,骛于实,驰于真。
总有些人从不强调自己生命的意义,却在认真用力的活着。凭着一颗炙热的匠人心,让时间缓慢,让记忆留存,默默无言却又声如洪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4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