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公里意味着什么?从芜湖市到阜南县、从安徽师范大学到育蕾小学,经过五个小时的火车外加一个小时的大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红心育蕾”支教团队于7月13号安全抵达阜南县黄冈镇育蕾学校。身为团队的一员,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支教,在此待了一周,越发感觉自己当初选择支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初到校园 砥砺前行
正午时分,15名育蕾员在阜阳火车站集合,在34°的高温下,热情的叔叔亲自开车接大家来到育蕾校园里。稍加安顿放置行李之后,杨波校长为我们准备了接风宴,餐桌上轻松愉快的氛围消解了彼此间的陌生感,赶路的疲惫一瞬间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满心的欢喜还有对小朋友们的期待。“来到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孙建英主任在傍晚的会议室里说道:“我们会尽可能帮助你们,学习、生活上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东西来找我们,我们负责你们的饮食、住宿,你们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安全,在此基础上进行支教。”主任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们。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责任。作为学生,我们要展现作为安徽师范大学学子的专业基本素养和责任担当;作为育蕾小学的支教老师,我们要将基础课本知识教给他们,在此基础上,加强党史教育,让孩子们大致了解建党百年的历程,铭记先辈们的热血。
爱与责任 点燃希望
认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课程安排分发到每个支教老师的手里。我负责四五六年级的“党诗诵读”。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怀着期待但又有些许紧张,孩子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40多双眼睛朝我看来,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好奇和疑惑。对于他们,我也微笑相待,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我的善意。原本的沉重心情也在这时消散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对孩子们的自信。开始讲课后,我发现他们虽然还有那么一些懵懂,但思维却很活跃,有的小朋友对朗诵有着很大的兴趣,带着感情朗诵《少年中国》,用响亮的声音和饱满的感情表现出对这首诗的理解。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是,孩子们在朗诵时都纷纷举手,表现自己的才能,在他们的身上丝毫看不到胆怯与羞涩,他们大胆的展现自己,表现自己。集体朗诵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认真盯着黑板,用洪亮的声音朗诵《少年中国》。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朗诵党诗的练习,也是孩子们一种情感的表达,提高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怀。
总结反思 接力续航
每一天的支教工作虽有些许疲惫却又令人充满热情,在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放学后,队员们都齐坐在办公室中,分享自己一天的收获与感悟,总结当天的工作情况,支教老师们说明各自遇到的或者是发现的问题,全部都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提出、商量解决的方法与措施。如果有需要校长帮忙解决的地方,团队的领队也会去与杨波校长积极沟通,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本校教职工的很多帮助,从他们身上我们学习到,对待孩子我们要刚柔并济,不能因为他们年纪小一味的让着他们,对待有时候的调皮捣蛋要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年纪小并不是任性的理由。
支教作为人生中难忘的一次经历,必定经历过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这是一次自我锻炼、自我成长。虽然支教生活刚开始不久,但我们坚信,未来可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6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