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幸能作为灵晔服务队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完成这次三下乡的活动。由于我是队内教务组的成员,我能够拥有更多的与初中生——我专业未来将要面对的同学们的一份子接触与交流的机会。
第一,我选择的教学课题本身特殊,这给我的课程准备带来了许多挑战。怎么讲清《我与世界》这个课题所要表达的含义?怎么用浅显易懂、接地气而不是曲高和寡或者是抽象或者是痴人说梦的方式去表达、去树立自我认同与国家意识?怎么和初中生既有水平相结合?怎么才能让自己讲课的立场都不出现问题?这都是最开始就摆在眼前的。所幸,高中受到的教育给予了我许多灵感。新闻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不同时间、不同专题的新闻内容给我们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影响着新闻报道的方向。我们不仅在生活中,在学习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材料。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材料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政治正确性,这充分保证了我的材料立场不至于“屁股坐歪”。再结合初中生政治思想课与历史课学习的实际,我们还能扩大一些新闻材料的选择的时空范围。就国家认同的树立与40分钟课时时长的实际来讲,选择1840年以来的中西方近现代新闻材料最为合适。
第二,把《我与世界》这个课题所要表达的“广阔的国际视野”讲清楚,建立“我”与“世界”的对比是有必要的,也就是“东方”与“西方”的对比。对比以突出差异,正视差异,再以现代化视角审视差异、跨越差异。这是我安排课程的基本思路。关于东西方的差异与误解,是有现有且成熟的研究材料阐述并支撑的。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开始,后殖民主义话语研究便围绕国际对话始终进行着。即使对殖民主义残留的批评已经持续半个世纪,但是其余孽之影响始终存在。今日网上关于“回形针”团队的种种情况也是西方话语渗透的典型案例。我选择一些看起来言之有理的“无害”的来自西方的新闻材料,把它们拉到明面上讲清楚说明白对于西方的“以我为主”,或有意渗透或客观批评,中国是怎样的形象。与之相对,再取用我国官媒新闻材料,看看西方在我国“以我为主”的立场上,又以什么形象出现。最重要的是,讲清楚“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讲明白我们审视国际来往,既要客观分析,更要“以我为主”。
第三,通过这个课程的讲授,我也对初中同学的政治认识与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有了一定了解。初中生已经是青少年了,属于孩子到成年人期间的学习的初期阶段,应当有一些正确的交流常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看到某些东西是不足的。第一是我们初中生的思路被局限了,对我要讲授的关于中西方的内容有一些自带的预设。这个方面不能要求太高,也可能是受到周围甚至是来自课堂的不好的影响,但是缺乏自己的探索与认识,是无助于后日的成长的。第二是我们初中生仍然对轻重大小没有概念,不知道严肃与戏谑,不知道场合与气氛。这个教育是缺乏的,只会导致到了普高阶段让孩子看起来“吊儿郎当”。第三是缺少中肯的思想指引。要求可能也是有些过高,但是日后还是要努力,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基本的自己的主见和认识。
第四,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接触到孩子们心里的一些问题,里面涉及了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紧张,有些时候会出现将优势资源集中化的问题,即使国家强制力也难以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塑造好师德基本盘。
一个老师过分喜欢、关注班里的仅仅一个孩子,并且向那一个孩子倾斜,这个一定是要说是过失的。但是基于我们的立场却不能指出,孩子也不太可能向家长寻求答案。也许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小提问,可是谁知这个孩子将要在未来付出怎样巨大的成本呢?
通过这次三下乡中与同学们的接触与交流,我思考了许多,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我也会将此次三下乡的经验用于更多的社会实践中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77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