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记录家乡特色传统文化现状,8月9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寻文化遗韵个人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参观蒲松龄故居,感悟《聊斋志异》背后的文化魅力。
经过前期查阅有关家乡文化的基本资料,实践队决定前往蒲松龄纪念馆,探寻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蒲文化”。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典型的北方农家小院。讲解员带领我们走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着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跟随讲解员进入第一展室——生平展室,经过一座白玉石雕像、一幅蒲松龄生平简介壁画以及讲解员对蒲松龄先生家庭背景、人物经历的介绍,本实践队成员基本了解到了蒲松龄先生自幼坎坷又动荡的一生。
第二展室是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及《聊斋志异》完稿的地方——聊斋。郭沫若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精确概括了先生《聊斋志异》一书。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两道其亲笔题跋,从中可以读出先生自嘲的风度和自谦的气概,南窗边存有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和砚台,他们看上去简朴与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的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着。随后参观第三展室——著作展室,其内陈列着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本实践队成员了解到,蒲松龄先生一生著书丰厚,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歌、赋、俚曲、杂著等二百万言。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队成员深度了解了《聊斋志异》并不是因为先生一时写鬼的冲动,而是因为蒲松龄先生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体察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审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种种龌龊现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经历,自然激起他愤世嫉俗的思想,遂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写成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其问世后便风行一时,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为主要组成内容的蒲文化在今天仍然发挥着深远影响,在文学创作上使鬼怪灵异小说得到长足发展,在影视创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以其名人效应和文化效应带动了山东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过此次实践,个人感悟颇多:蒲文化作为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有其独具“鬼怪”特色的文化魅力,其在当今时代应该有更多被了解被传播的机会,青年人更应该大力弘扬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不让其沦为老一辈口中的“习俗”或“传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75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