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7月30日,来自成都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助学爱农·情暖马边”实践团队的青年们前往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彝家新寨,本次活动实践团队深入彝族农户,感受彝族村寨新面貌,了解民族同胞生活情况,并为他们送上问候与祝福。
访问山水彝寨,观乡村振兴发展
彝家新寨青山环抱,茂林修竹,居民馆在彝族红黑黄三原色的点缀下格外惹眼,周围梯田成片、茶园成荫、树木葱茏、溪涧成流。抵达彝家新寨,实践团队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艺术教育·文化振兴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成都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学生科科长曾铮,烟峰社区副支书日布马力,彝家新寨居民代表以及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参加此次授牌仪式。在仪式最后,团队成员为当地居民送上大米和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并认真听取他们对未来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方面的想法建议。
授牌仪式结束后,在马力副支书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参观了彝家新寨脱贫攻坚成果展。据介绍,彝族居民以前住在半山上的房子,冬不御寒、夏不隔热、人畜混住,基本的生活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如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和帮扶,现在风情小镇沥青公路通家达户,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彝族村民也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不仅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保障,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路过新寨广场中央立着的三根短柱,当地居民向实践团队成员们讲述彝寨大锅的故事。原本三根短柱是用来支撑一口用来烧柴煮饭的大锅,通了水电气后,大锅就被搬走了。团队成员们深受触动,再次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彝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对党的脱贫攻坚成就深感敬佩。
走近马边特色,感彝族民风文化
来到民俗文化博物馆,奇特的建筑令青年们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实践团队成员安静地听马力副支书介绍,馆内物品主要有家具、服饰、首饰、经书、祭祀法器、农具等彝族生产生活品以及宗教文化器具,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彝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文化。馆身是全木结构彝族穿斗式建筑,这种建筑没有图纸传承,全凭工匠师徒口手相传,目前掌握此种建造技术的彝族工匠已不足10人。其独特精美的建筑构思工艺是彝族献给世界的又一文化艺术瑰宝。
随后,实践团队先后参观特色碉楼、雄鹰雕塑、射日英雄支格阿鲁雕塑等建筑,最后来到充满浓郁彝族特色的文化长廊,炎热的夏日挡不住彝族居民的热情好客,烟峰村居民带着一把月琴来到文化长廊为实践团队弹奏乐曲,向他们表示衷心欢迎。团队成员们围坐一圈,认真倾听,感受来自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整个场面充斥着欢声笑语。
在文化长廊,当地居民还向实践团队成员们讲述彝族居民远古先祖,相传在彝族生子不见父的时代,有一天,彝族姑娘蒲莫列依坐在自家门口织布,头顶天空中飞过一只雄鹰,落下三滴血沾在她的头、腰、脚上,随后怀孕生下了支格阿龙。长大后的支格阿龙专门为民除害,他消灭妖魔鬼怪,征服毒蛇猛兽,训服雷公闪电,用神弓仙箭射落了天上的日月,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从此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鹰成为彝族传说中神灵的化身,成为支格阿龙部落的图腾,也成了彝族人的图腾。实践团队成员深受彝族浓厚精神文化的感染,向当地居民满怀真诚地表达了谢意。最后,在村民们的目送下,踏上了归程。
烟峰彝家新寨的建设,成功引导彝族居民从传统的农业中解放出来,多渠道探索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路径,让老百姓在家致富不再是梦,实践团队深刻意识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要意义,也对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表示自豪,团队成员进一步表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把爱祖国与爱民族、爱家乡统一起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55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