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委落在墙壁残阳中,碎日漏影,用这叶雕出繁花馥丽,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赴陕红色革命地非遗推广队队员们的心愿。叶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有史记载自西周朝早期便开始流行,最典型的列子便是周成王“剪桐封第”的典故。从几年前叶之忆工作室的成立,到现如今大学生队伍的创立,“叶雕技艺的培训”在夏日轰鸣着启程了。
受众试点:打造非遗文化传承者
杨凌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周朝祖先后稷的封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墙、树艺五谷”,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保留了诸多传统民俗,叶雕便是其中之一。
叶雕在艺术创作的美学原则上与其他艺术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叶雕独有的特点。叶雕具备了版画,微雕,剪纸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又吸收它们创作的长处,来补其短处。不同之处,就在于叶雕是采用自然叶片的自然形态,巧借天然,突出意趣。制作这样精细的工艺品,学会“如何去做”、“怎样做好”是有一定难度的。抛给队员们的第一个难题在此。
“首先要具备很强的耐性及专注力,慢工出细活,不能急躁。”在面向杨凌被宣传民众时,队员介绍到制作叶雕所具备的能力的这样说,“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力度和手法,因此沉下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次召集杨凌大学生群体及各年龄阶段的民众,向他们介绍叶雕文化、展示叶雕作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群众力量,把叶雕所蕴含的艺术美、精神美传递给周围。队员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艺术源于生活,每个人也都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调查民众意愿后,最终,队伍决定通过“一对一讲解、面对面协作、手把手教导”三部曲的方式,打造民众艺术家,形成全民制作叶雕的浪潮。
队内准备:成为宣传叶雕小喇叭
想要完成“一对一讲解、面对面协作、手把手教导”三部曲,首先要保证成员掌握叶雕技艺,并且找到合适的方式、合适的地点去宣传。
叶影斑驳,在创业园中,队员们认真学习了叶雕的制作流程和保护方法。制作叶雕的工艺非常复杂,精选后的树叶要经过揉制、修剪、锤压、浸泡、雕刻、研磨、熨烫、漂白等工序,队员们依次进行了尝试,从中了解到了制作的不易。怎样保存更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与传统叶雕的保存不同,李相龙团队进行了创新,他们在后期处理及染色所用到的都是处理食品所用到的相关试剂和染料,完全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并且化学试剂会尽量重复使用,既推广了叶雕还提倡了环保。
技艺掌握后,便要敲定去往地点及面向群体。在经历二百多公里的车程后,调研队一行人终于抵达山阳县,并与当地旅游文旅局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山阳县文旅局宣传部王部长向调研队伍详细介绍了山阳旅游发展情况。山阳县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家5级旅游资源1个、4级4个、3级16个,形态丰富,且当地游客数量较为可观,但当地文创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能力不足且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当地旅游特产多为初级农产品加工,多数由传统企业生产,所产产品质量上佳却缺少包装及形态方面创新,导致游客购买欲望不强,故而山阳县文旅产品市场存在一定缺口。在山阳县存在着许多红色革命遗迹,当地袁家沟为第一批红色旅游基地,且当地的的苏维埃纪念馆在党的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项目的叶雕产品,王部长在产品意识形态及创新方面给予肯定的评价,对于项目未来落地山阳发展提出了十分可行的参考建议,对于日后项目推广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与王部长交谈后,调研队来到了山阳县扶贫超市,向销售人员了解了当地特产及手工艺制品售卖情况,对于山阳县相关农加工产品及相关文创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后,调研队来到的了山阳县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在了解该地旅游开发情况后,调研队一行人拜访了当地的村支书,询问了当地闲余劳动力情况,并向村支书介绍了叶雕作品大致制作流程,提出向当地闲余劳动力教授制作叶雕工艺,制作旅游纪念品的想法,村支书及村委会工作人员对此表示十分认可,且表示能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增加收入,并主动提出村委会可帮助解决工厂用地,同时村委会会积极配合项目成员完成推广教学。
经过一天的走访,队员们做好了当非遗传承“小喇叭”的准备。当承载希望的船打造好时,等待的就是全力地抵浪拼搏。
实干实练:注入制作工艺助力剂
准备工作一切就续,小喇叭们开始准备迎接属于叶雕的艺术家。
第一批艺术家们是来自山阳文化馆的、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志愿者,对山阳县非遗文化推广有很大贡献。之所以选择山阳文化馆,是因其成员对叶雕的期待,以及“创品牌、显特色、上水平”的奋斗目标。她们是一群能歌善舞的奶奶,得知今天的主题与建党百年有关时,激动地直点头。“学会了叶雕,不仅传承了咱们非遗文化,还让我自己也学会了个手艺!”一位奶奶抚摸着叶子上被染金颜料的灿灿的党徽,自豪地说道。
第二批艺术家们是柞水县的农村居民们。原来在党员冯川友的坚定带领下,小岭镇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了支持就业,疫情期间他组织村民自发结成公益小队协助防控,还帮助孤寡老人学习手艺获得点滴汗水收入。队伍能够联系到他,也是因为队员李相龙“制作叶雕”的传统手艺提起了冯川友爷爷的兴趣,才使队员们见到这样一位踏实务实的基层干部,进入这样一个傍山生存的小村镇。爷爷奶奶们热情好客、认真耐心,最终,都学会了叶雕的基本制作技术并制作出了自己心仪的叶雕作品,纷纷说道:“没想到非遗文化传承如此的有魅力!”
第三批艺术家们暂定为杨凌的大学生群体。经过前两场一对一讲解、面对面协作、手把手教导”三部曲的演奏,队员们对手中的乐器更加熟稔。经过实践的成熟和沉淀,返校后预开设“叶雕兴趣小组”,邀请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一起创造更巧夺天工的作品。
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作为火炬的核心制作工艺,是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助力。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相信助力剂强劲的呈递,一定会薪火相传。
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队伍在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的同时,身体力行、实践逐层深入递进,是新时代小浪花的相聚。可能不能引起惊涛骇浪惊艳世人,但总有船,会因此借力,走得更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04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