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在玉米大丰收的季节,为关爱空巢老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志愿者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长江师范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微光助农,科技支农”志愿者服务团返家乡社会实践小分队于8月11日来到涪陵区珍溪镇斗力村1社一位近80岁空巢老人家里帮助其进行玉米的脱粒工作。
活动前期,团队负责人首先与珍溪镇斗力村支部书记张书记取得联系,表明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并表示在玉米、稻谷大丰收的季节,想要帮助村里年迈家里又没有年轻劳动力的老人进行玉米的收获。最后,志愿者们商讨确定帮助一位80岁左右的空巢老人余天芳。
11日早晨,志愿者们五点钟准时到达老人家中,此时老人就已经在山坡上打着手电筒掰了一大堆玉米,志愿者们也很快换上行囊与老人一起前往地里掰玉米。志愿者们进行了明确地分工:男生把掰下来剥好壳的玉米背回家里的院子里,女生则负责把玉米掰下来并剥壳。比人高出不少的玉米秸秆,即使大家都小心翼翼的,但仍旧避免不了被叶子割伤皮肤。背玉米的道路虽然崎岖不平,但队员们相互帮忙抬一抬,一人背一段路,很快几块地就搬完了,然后大家就一起帮老人把玉米晾晒在院子里。
下午四点半,休息好的志愿者们又干劲十足,准备帮老人进行玉米脱粒工作。队员们跟随老人来到亲戚家借用玉米脱粒机。相比于人工脱玉米,脱粒机更加高效,它实用性强且脱净率可达99%,而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机器有点繁重,路也有点窄,队员们小心地将它放到小推车上,推回家里。随后在院子里面寻找放置脱粒机的合适位置—足够宽敞且电源方便。脱粒机放好后,仔细检查电路是否安全,机内有无残留的杂物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开始打玉米了。
齐心协力,干活不累。志愿者们迅速分好工:一人与老人一起将玉米放进脱粒机,一人将玉米棒归拢,一人传送玉米,一人将机器前的玉米粒用钉耙刨开,一人清理未脱粒干净的玉米棒芯。老人给队员们介绍,玉米棒芯在农村主要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用作有机肥料与养殖垫料,另一种则是晒干用作柴火。热浪袭来,大家都已汗流浃背,汗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掉,滴在地上、滴在玉米堆里,汗水与灰尘、毛须杂糅在一起,瘙痒着皮肤。但志愿者们依旧热情不减,齐心协力,继续劳动。
劳作的同时,队员们与老人也聊着家常。与大多数农村老人一样,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只有自己一个人生活,种种粮食、做做农活,既是消遣更是生活的保障。老人说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她总是天蒙蒙亮就去地里掰玉米,搬回家里后就用胶鞋套在椅子腿上,然后就把玉米放上面擦,玉米粒就得到了。脱粒机的出现大大的减轻了劳动力,但对于已经80多岁了的老人,想要搬运机器也不容易,这也是大多数农村里空巢老人的现状。
志愿者们把上午搬回来的玉米打完后,又把外边公路上晒的玉米棒搬回院子里进行脱粒,顺便也把晾晒干了的玉米粒搬回老人家中。慢慢的天黑了下来,将玉米棒脱粒、玉米粒搬运完后,天也渐渐暗了下来,但志愿者们还是坚持把玉米棒芯清理干净,打着手电筒帮老人把玉米粒搬运到外面公路,方便老人第二套直接晾晒。
一天的劳作虽然让志愿者们累到趴下,但他们依然想要帮助老人多一点、再多一点,只想要尽己所能地减轻老人的负担。此次活动不仅体现了志愿者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收获了帮助他人的喜悦,也让志愿者们明白了粮食得之不易。艰苦的劳动会迎来满满的成就感,辛勤的汗珠也会换来连年的丰收。志愿服务是一条漫漫长远的道路,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志愿者们正在这条青春路上,无私奉献,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00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